入秋以來,上海連續高溫,酷熱難捱。但是,八十高齡的名畫家顏梅華依然按照他固有的生活習慣,不緊不慢、從容不迫地畫畫、讀書、鍛煉,不為外界的一切所動。
近年來,顏梅華的繪畫作品在藝術品市場越來越走俏,往往一畫難求。可他絲毫不以為意,更加深居簡出,兩耳不聞市場風云,一心只念創作得失。他說,我已年近耄耋,只想抓緊時間為我們的畫壇留下一批自己還滿意的作品。
“用做學問的方式畫畫”
顏梅華畫畫之嚴謹認真,畫壇少見。他是用做學問的方式來進行創作。譬如過去他畫春秋戰國題材的連環畫,為查對畫中人物的衣著用具等是否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到圖書館、博物館找資料,看實物,請教專家,直到把專家問得山窮水盡,不得不坦言:“別再問了,有的問題我們的考古研究還沒解決呢。”古人詩意圖是許多國畫家經常畫的題材,而顏梅華畫來特別“吃力”。如畫蘇東坡游赤壁,一般畫家只要表現好懸崖峭壁、驚濤駭浪、一葉扁舟,一位古裝文人,另有童子和船夫即可。而顏梅華卻要考證蘇東坡游赤壁時是多大年紀,“弱冠”前還是后,以決定畫中的蘇東坡頭戴綸巾還是束發髻。一旦畫中有一點東西搞錯了,他會毫不猶豫撕掉。遭遇這樣命運的畫已無法計數。由此人們可知以往顏梅華創作《歷代名家名將畫譜》、《顏梅華歷史人物畫冊》等以及大量連環畫之不易。
顏梅華早年師從山水畫大師吳湖帆。吳湖帆曾建議顏梅華根據自己的筆性再吸取些張大千的畫法,所以現在顏梅華的山水畫兼具吳氏之端莊、清麗、含蓄和張氏之雄健、瀟灑、絢爛。近十來年,許多人物畫家轉畫山水、花鳥,為的是討好不吃力,但顏梅華畫山水是真“吃力”。除了取法歷代前賢,還要游歷名山大川取法自然。動筆前長期醞釀推敲,落筆又往往歷時十數天乃至數月。一枝一葉筆筆勾勒,一丘一壑層層皴染……嚴謹認真,絕不敷衍馬虎。他說,生活可以馬虎一些,藝術絕不可半點敷衍。
多才多藝 京劇名票
顏梅華在創作上嚴謹認真,但是在生活上絕不刻板。他多才多藝,興趣廣泛,愛攝影,喜京劇,會作詩,收藏古董,玩一樣精一樣,每一樣都玩出了花頭,玩出了名氣。
現在年齡大了,精力有限,但是每周一次票戲卻是顏梅華雷打不動的“功課”。顏梅華不僅唱得精彩,還有模有樣地拉得一手好胡琴。更奇的是,他不僅擅長譚派老生戲,還能惟妙惟肖地唱一口李派(李多奎)老旦戲。
“文革”前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時,顏梅華就是社內的“名票”,幾乎每個月,他都要和社內的同仁票上一出。觀眾除了單位的同事還有家屬。當時,同在上海人美社工作的名畫家程十發先生也是一位京昆劇戲迷和票友,不過幽默的程十發在舞臺上扮的是花臉。
顏梅華先生不僅愛好京劇,還創作了許多以京劇為題材的優秀畫作,“京劇畫”成為顏梅華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有一段時間,顏梅華先生幾乎每天晚上要“泡”在劇場內,即興將當天舞臺上的京劇表演用速寫的方式記錄下來。第二天,這些鮮活生動的速寫作品就在《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與讀者見面。顏梅華以此方式積累了豐富的京劇繪畫素材,為京劇國畫的創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顏梅華愛戲懂戲,還與許多京昆名家如蓋叫天、周信芳、俞振飛、言慧珠等成為好朋友,深知演員表演的甘苦。因此,他的京劇畫,總是能夠準確抓住不同演員的表演特征,寥寥幾筆,即形神畢肖,令觀者觀后久久難忘。顏梅華根據周信芳《跑城》、蓋叫天《武松》、俞振飛《太白醉寫》創作的戲曲畫,堪稱現代戲劇繪畫史上的名作。
京劇既是顏梅華的一大創作題材,也是他汲取藝術營養的寶藏。顏梅華認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彼此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京劇表演講究虛實,這與中國的畫理就頗有相似之處。因此,顏梅華往往將平時看戲唱戲也看作是琢磨繪畫藝術的另一種方式。顏梅華說,要做一個有追求有出息的中國畫畫家,一定要對本民族的各種傳統藝術都有所涉獵,這樣才能在創作時游刃有余,從容不迫,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