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起學寫“大字”,青年時代就讀于上海美專;為發行超過千萬份的《常用字字帖》所寫的5000個字的草書,被很多人奉為經典教科書——書法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徐伯清10月9日18點30分在上海曙光醫院逝世,享年85歲。
徐伯清出生于溫州雁蕩山的中醫世家,自小熱愛書法,并得到張大千、吳湖帆、謝稚柳等名師指點。
他一直牢記張大千的教誨——“每幅畫像要畫它幾千遍,直到自然地背出來;如果能背出100個人物,那就可當代獨步,成為第一高手了。”
很長一段時間,他每天伏案10小時,用蠅頭小楷錄入200余萬字《宋人軼事匯編》,被老師謝稚柳贊為“有六朝人筆意,信為不易”。從吳湖帆那里,他明白了細細觀摩家藏歷代名跡乃學畫練字之妙法,通過吳老點撥,在顏體基礎上潛心鉆研褚遂良和“瘦金體”。
徐伯清對書法的執著一生未變。據他的學生、上海師范大學書畫系主任張信回憶,直到2008年住進曙光醫院,老人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手抖得厲害,但還能寫得一手好字,只是醫生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允許他寫字了。
徐伯清還熱衷書法教育,一生教過的學生難以計數,很多已成當今書壇的中堅力量。徐伯清的兒子、旅美畫家徐世平說,早年在位于皋蘭路的擁擠的居室內,常常擠滿大大小小前來學習書法的孩子,父親不收學費,普及書法藝術是他始終如一的愿望。1983年,為了讓更多孩子能接觸書法藝術,徐伯清應邀走進上海教育電視臺,開始為期一年的教授少年兒童學書法的節目。教書法的“徐爺爺”從此成為廣大少年兒童心目中耳熟能詳的人物。徐伯清所著《兒童學書法》一書首印七萬冊,并在此后不斷重版,影響了幾代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