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隨著中國買家在歷史文化認知上的逐步成熟與深入,曾經一度顛倒的傳統藝術價值體系正在回歸,并邁向一個新的平衡。文房清玩作為這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近來拍場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專題在梳理文人雅玩的歷史淵源與市場表現之余,佐以拍賣公司的經營經驗與知名藏家的收藏心得,引導各位買家在追逐高價藝術品之余,也許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親身經歷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一個最摩登的中國收藏家。
文房清玩,形微體輕,與重器大件相比,實屬小器物。然而正是這些小玩意,卻又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知識載體,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它豐富的功能,獨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態的制作工藝與材質,凝聚了歷代文人的智慧與審美,折射出古代高雅的清居生活。
“文房熱”遍及大江南北
在今年7月的杭州西泠春拍中,張充和上款及舊藏的印章與手札,因其生動的文獻價值而受到熱烈追捧。現已年近百歲的張充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老四,既擅昆曲,又好書法、蘭心蕙質,被稱為“最后的大家閨秀”。沈從文是她的三姐夫。西泠拍賣此次的“名人手跡?暨張充和先生上款及舊藏專場”主推諸多文人學者寫給張充和的詩稿、信札,以及她珍藏的一批晚清名臣的印章,包括有沈從文寫給她的十幾件書法,以及她收藏的吳昌碩刻印等。
一枚由張充和收藏并題簽的“吳昌碩刻瑞獸鈕白芙蓉石李國芝自用印”(1916年作),估價8到10萬元,結果買家們一路競標,迅速把成交價推高到56萬元才作罷。眾所周知,吳昌碩是近代中國的藝術大師,詩、書、畫、印皆精,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而李國芝是李鴻章之弟李鶴章的孫子,民國后在上海開設銀行,創辦民營“李樹德堂電臺”。此印章,吳昌碩以石鼓文入篆,印文“滋園”(李國芝,號滋園),刀融于筆、爛漫天真,乃印與石的完美結合。
而信札手跡中,特別令人感嘆的是沈從文1978年為“四妹”張充和所書的《崔瑗草書勢》(因為張充和在四姐妹中排行老四,沈從文稱張充和為“四妹”)。 自1949年張充和去了美國,二人闊別近30年之久,又經歷文革磨難。在重逢的這個中秋佳節,沈從文在一件40年前的舊作旁寫下近數千小字,回憶40年前抗日期間在西南聯大的艱難歲月。此幅舊作既是當時初次賣字為濟學生。四十年后“才知其中一幅為湜華留下”(此處“湜華”為國學家王湜華),重見時已是“事事物物毀去者多矣,當時所有熟人亦先后同成古人。”然而,“憶及過去四十年種種,深感此難得友誼之可紀念”。這樣飽含滄桑變幻和個人真情的信札稿,引起了諸多收藏者的人生共鳴,價格也從4萬一路狂飆至64.96萬才成交!不得不說,這反映了一個時代對歷史的尊重和藏家更深層次的文化趣味。
除了以西泠拍賣為代表的江南地區之外,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拍場和以香港為集散地的國際拍場上,“文房熱”同樣各有特色。
4月初,香港蘇富比在備受內地藏家青睞的皇家文物之外,以特辟“雋物凝思: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的方式力推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國際主管仇國仕表示,這個專場的設計,甚至其圖錄的制作,都是針對歐美年輕的新買家,他相信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在他們當中會有市場。
他講到,對年輕的歐美買家來說,類似粉彩瓶、銅胎琺瑯等御制瓷器不太適合他們的品味,跟21世紀的生活方式也不太匹配,不屬于他們的文化。他想向他們介紹一種既有傳統的中國品味,又比較適合21世紀生活方式的中國古董,那就是帶有文人氣息的中國藝術品。類似于兩年前他們嘗試過的“道法自然”供石專場的新品味。他透露,上次的“道法自然”專場拍得很成功,半數以上是歐美買家。希望這次的水松石山房專場也能收到類似的效果。
然而,從拍賣結果來看,44件拍品售出26件,成交率59.1%,并且成交價前10名均由亞洲收藏家和古董商包攬。看來,歐美新買家的市場還待耐心培育。此專場中最昂貴的仍然是一件乾隆御制品,以竹黃制成的“九如靈芝”圖如意擺件(1578萬港元)。竹黃技藝始于乾隆一朝,是以竹材淡黃內層翻轉附貼木心施藝。而且,這把如意上還刻有乾隆御題的詩,借此警示為君為臣者應有的處世治國之道。可見,高價的支撐目前主要還是來源于皇家文房。
5月中旬,中國嘉德春拍上的“翦淞閣”文房清供專場亦獨具一格。整個專場以8400萬元的總額100%成交,45件拍品均價近200萬元。該專場以民初上海大鑒賞家——瞻麓齋龔心釗舊藏古器珍品為主軸,包括硯臺、印章、筆筒、毛筆、刀尺、香筒以及香爐等。其中“楊玉璇制白壽山慧可斷臂像、楊玉璇田黃凍達摩面壁像”合稱“禪宗組曲”,估價僅為每件200萬元左右的拍品,分別以1064萬元和1568萬元成交。一把1948年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以1232萬元創出紫砂壺新紀錄,成為該場又一大亮點。
“翦淞閣”的主人是臺北文房清供收藏名家黃玄龍。不僅個人樂此不疲地做收藏,黃玄龍還一直希望盡己所能去幫助更多的收藏愛好者。所以,從2006年中國嘉德“精選文房名品”專場,到2008年香港蘇富比“道法自然”專場,再到2010中國嘉德“文房清供”專場,在選件上他一一嚴格把關。“這樣就能讓更少的人受傷害,讓他們在收藏上取得更多進步,我也能有更多的同行。”對于市場,黃玄龍也有敏銳見解。“過去幾十年,中國文物市場一直由西方主導,順著西方的喜好和趨勢。但是西方人不練書法,他們不看好文房。所以如果文房市場漸漸走好的話,這也代表中國的市場開始興起了。”難怪在提起黃玄龍時,水松石山房主人胡?摩絲(Hugh Moss)幽默地寫道:“他對中國文人藝術品的知識之淵博,連我這個談不上謙遜的人亦要甘拜下風。”
文房拍場五年來穩步向好 原因何在
當然,這樣的市場反響,并非空穴來風。前幾年,“文房熱”在國內拍場已悄然興起。如上文提到的2006年6月中國嘉徳推出的“翦松閣精選文房用品”專場,116件拍品成交率84%,總成交額3590萬元,十分可觀。2007年7月,西泠春拍推出了“文房清玩——歷代名硯專場”,成交率高達98%,成交額1832.38萬元,掀起國內文房市場的小高潮。同年11月,中國嘉德秋拍又推出“文房清韻——清代硯墨筆印專場”,自清乾隆時期直至近代名家的硯墨筆印文房類精品共111件,成交率高達89%,成交額1460萬元,令人刮目。其中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錦色墨(十錠)”,估價40-60萬元,經多輪叫價后以448萬元創出古墨拍賣天價。
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調整,2009年春拍,國內幾大拍賣公司又紛紛推出了文房專場,成交都比較可觀。特別是西泠拍賣,一次推出了“歷代名硯及文房雜件”、“歷代竹雕供石”和“名家篆刻及陸儼少自用文房雅具”3個文房專場,總成交額近2000萬元。一組“黃賓虹自用印十一方藏印四方”拍出134.4萬元,另一枚“黃金黃田黃石香山九老薄意章”更以212.8萬元售出,足以印證文房精品的炙手可熱。
傳統中國藝術的等級制度和價格秩序
從2009年春拍至今的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頻傳捷報中,清晰可見:先是古畫價格升天了,然后古字揚眉吐氣了;幾乎同時,文房清玩也順勢高漲。這一聯動效應十分明顯。而牽引這一效應持續蔓延的力量正是傳統中國藝術的價值回歸。
中央美院教授龔繼遂去年曾針對書法拍品過億的現象專門寫到:“多年來,中國傳世的瓷器精品的價格一直比書畫貴,主要是因為陶瓷有分布廣泛的國際藏家,日本和歐美都有獨立和完備的學術研究和公私收藏,因而形成了多元競價的市場格局,使陶瓷名品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中國傳統的市場價格體系,以字畫等文人藝術品居先,其文化涵義及價格遠遠高于陶瓷。這種字畫優先的認同由于需要相當的文史知識作為判斷和欣賞的前提,而在國際藏家中難以普及。”這一倒置的現象在書法版塊尤為嚴重。直到2009年秋拍中,出現2件超過億元人民幣的書法作品,一件是曾鞏 《局事帖》,一件是朱熹、張景修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才算是書法尊榮的開始回歸。那么,2010年春拍中,聚焦最多的那件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作品《砥柱銘》以4.32億元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新紀錄,一石激起千層浪。
書法成交價前10名拍品
排名名 稱估價(人民幣)成交價(人民幣) 拍賣公司 拍賣日期
1 黃庭堅砥柱銘手卷咨詢價43,680萬北京保利 2010-06-03
2 曾鞏局事帖鏡心1200 - 1800 萬10,864萬北京保利 2009-11-22
3 朱熹張景修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160 - 350萬10,080萬中國嘉德 2009-11-23
4 楊維楨 1366年作贈裝潢蕭生顯序卷咨詢價7392萬北京翰海 2010-06-06
5 宋克草書杜子美壯游詩手卷650 - 950萬6832萬中國嘉德 2009-11-23
6 乾隆帝 1776年作行書《洪咨夔春秋說論隱公作偽事》手卷800 - 1200萬5712萬北京匡時 2010-06-05
7 鮮于樞草書《石鼓歌》卷咨詢價4620萬北京翰海 2004-06-26
8 董其昌天啟元年(1621年)作行書葉向高《龍神感應記》手卷680 - 880萬4480萬中國嘉德 2009-11-23
9 雍正帝 1714年作行楷《金剛經》冊頁(三十九開)1000 - 1200萬4032萬北京匡時 2009-12-15
10 康熙帝行書《篤志經學》匾額橫幅500 - 800萬3360萬北京保利 2010-06-03
“其實,在中國書畫的收藏歷史中,書法作品之聲望本來就遠在繪畫之上。一代書圣王羲之及晉唐法書、宋人墨跡的價格也遠在傳世繪畫名跡之上。這是因為書法作為前人手澤,其作者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名氣遠在畫家之上。晉人王羲之的書法遠比晉人張僧繇的畫跡要名貴,唐人顏真卿的書法價格也在歷史上大量傳世的所謂唐人畫跡之上。即使以書家兼畫家的董其昌而論,其書家的名聲及歷史上的價格也遠在其畫跡之上。在民國的收藏史中,張伯駒以四萬大洋收得晉人陸機《平復帖》,其價格也比他變賣房產湊錢購得的隋人展子虔《游春圖》昂貴。在以文人官僚為收藏主體的中國傳統社會中,這種價格秩序是藏家共識。一直到民國以后,毛筆退出書寫的主流,讀圖時代興起,字畫市場才形成畫貴于字的格局。”龔繼遂繼續分析。
他在這里談及的“價格秩序”,與遠在英國的收藏家所總結的“等級制度”(Hierarchy),完全暗合。來自英國的水松石山房主人胡?摩絲,從事中國藝術品收藏四十余載。在今年4月香港蘇富比推出他的“雋物凝思: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拍賣前夕,主人十分精辟地梳理了傳統中國藝術的等級制度,并講述了一百多年來這個制度被倒掛的原因,以及近期收藏界回歸傳統的新趨勢。他寫道:
文人藝術傳統的中心思想一直把一小撮最具影響力的文人雅士所創作的東西奉為最具意義的藝術,這當中不僅包括詩詞、音樂、繪畫、書法、印章,或在一些順手拈來直接可用的物件上雕刻,如軟石、竹、木等,也同樣受到重視。
其次,便是由文人按其喜好請工匠制成的物品,其中的工藝或許是文人藝術家認為涉及過多手工,而不愿意從事的,如玉刻、銅鑄、家具制作等。
等級制度的最下層是雖然也能反映文化中的崇高美學,但最初是主要以實用為目的而制作的器具。
朝代雖不斷更迭,細微之處或有變化,但這等級制度卻盛行了數千年之久,直至1860年代至1970年代間,才因為爆發連串事件而出現改變。1860年,圓明園遭大肆掠奪,海量中國最為珍貴的歷代藝術品流向歐美各國。1860年至1980年,中國政局動蕩。在此期間,隨著西方對中國藝術的興趣日濃,中國美學家主導國內藝術市場的程度也成正比地退減。1949年至1980年代初期,中國的藝術收藏活動幾近停止,僅余極少的學者暗地里活躍。在這百年磨難中,傳統收藏家采取冷眼旁觀的態度,任由西方收藏家完全顛覆傳統中國藝術的等級制度。過了許久,國際收藏家才逐漸發現這份文人美學之精妙和樂趣。之前造成的反常現象直至最近才開始糾正。
在1973年,一支成化帝御用酒杯的拍賣成交價竟然足以買下一整個15世紀國畫珍藏。時至今日,中國藝術收藏界正在恢復,快速回歸到傳統等級制度。相信,在未來,各樣藝術門類之間也會邁向一個新的平衡。……
文人藝術滿載精深奧妙的內在涵義,富有象征主義色彩,這些元素本來只是給那些制作及贊助藝術品的精英審美家欣賞。這批珍玩體現了中國藝術的道家思想,也體現了世界上其中一種最成熟而悠久的美學文化,一小撮具有影響力人士的睿智。
一位英國收藏家兼古董商,能對中國古代藝術品有如此之真摯的情愫和精深的理解,令人起敬。
延伸閱讀:文房的繁衍
文房用器興盛于隋唐。隨著隋朝科舉的開始,隋唐文人階層壯大,于是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涌現紛紛,且遠超出了筆、墨、紙、硯的范疇。
《唐書陸龜蒙傳》記有筆床,唐代大詩人杜牧在《奉和門下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一詩中也有“彤弓隨武庫,金印逐文房”句。此處的“文房”,就已指文人的書齋。至南唐,“文房”成為文人書房的專用詞。南唐后主李煜所藏書畫均押以“建業文房之印”。宋米芾在《畫史》中也說:“大年收得南唐集賢院御書印,乃墨用于文房書畫者。”這位極富文學才華的李煜對文房四寶有著杰出貢獻。正是他任命從易水遷居來的奚廷珪為墨務官,并賜他李姓,于是有了“李廷硅墨”,此乃徽墨之起源。他又任命李少微為硯務官,用歙州產的石頭制作南唐官硯,即歙州龍尾硯,此乃歙硯之發端。
及至宋代,南唐歸宋的翰林學士蘇易簡撰寫了《文房四譜》一書,“筆譜”二卷,“硯譜”、“紙譜”、“墨譜”各一卷。此書是首次提出“文房四寶”的典籍。而第一個將文玩作為一個整體概念編撰出書的是南宋的趙希鵠。他在《洞天清祿集》列入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古翰墨筆跡、古畫等,但當時流行的還遠不止這些。宋林洪的《文房圖贊》中有了臂擱的記錄,且宋《槐陰消夏圖》、《西園雅集圖》等傳世名畫中,出現了筆插的形象。另在宋岳珂《槐郯錄》中也記載著:“御前列金器,如硯匣、壓尺、筆格、糊板、水漏之屬,計金二百兩。”可見宋代文玩不僅門類豐富,用途廣泛,而且制作材料已頗為講究。
經過宋元的普及和拓展,文房清玩到了明代更加蓬勃。追求文玩,蔚然成風。明初曹昭編寫的《格古要論》,將文玩分為十三類:古琴、古墨跡、古碑法帖、金石遺產、古畫、珍寶、古銅、古硯、異石、古窯器、古漆器、古錦、異木,從工藝、產地、考據與鑒賞的角度論述之,對后世影響甚大。明文震亨的《長物志》,也是記載文玩的著名文獻,共十二卷,概述了明代文人清居生活的物質環境。在卷七《器具》中,列入硯、筆、墨、紙、筆格、筆床、筆屏等。此外,還編入不少清玩器物,例如香爐、袖爐、手爐、香筒、如意、鐘磬等。另外在卷三《水石》、卷五《書畫》、卷六《幾榻》、卷十二《香茗》中,還記載了例如靈璧石、太湖石、書桌、硯屏等各類雜件,體現了明代文人“于世為閑事,于身為長物”的生活觀。
而后,清代文玩的繁榮,除了文人的精心追求外,更源于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愛好與推動。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相關珍藏展覽上,即可窺見一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