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銅鏡大約產生于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是在今伊拉克的基什遺址中發現的,另外在伊朗的蘇莎(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200年)遺址也都有過銅鏡出土。中國銅鏡從出土情況看,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其中最早的應屬齊家文化銅鏡(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600年),分別命名為復式多角星紋鏡(甘肅臨夏出土)、素鏡(甘肅廣河齊家坪出土)和七角星紋鏡(青海貴南縣馬臺墓出土)。
中國銅鏡的幾個繁榮期
中國銅鏡由濫觴期到發展期、鼎盛期,再到中衰、繁榮、衰退,發展曲線呈馬鞍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戰國鏡、漢鏡和隋唐鏡。這幾個階段或是在鑄造技術上有創新,或是器形種類、紋飾內容及表現手法上獨具特點。總的特點是產量大,鑄造精美,風格不斷更新,生動活潑。在青銅文化日漸衰落的大背景下,銅鏡制作和使用上都呈現了一種繁榮的景象,不僅僅是客觀上延續了我國青銅文化的生命,而且與世界銅鏡文化比較來看,也具有相當深厚和獨特的文化蘊涵。因此日本學者梅原末治在《古鏡概說》中說:“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金屬鏡制作,在近東、南歐等古文化圈諸國早已存在,……但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銅鏡,其形態以及材質之精良、鑄造之精致,幾乎前者不可比肩;它與所謂鼎彝器的容器一樣,是古代中國值得夸耀于世的一種工藝品,這也是明顯的事實。”
戰國銅鏡發展的文化背景
銅鏡發展至戰國,僅從鑄造地域上看已遠遠超過了以前的任何一個時期。由于西周晚期時制度已近乎禮崩樂壞,王威陵夷的同時,諸侯間卻熱衷于搞強權政治,《戰國策•秦策》曰“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這種局面至春秋后期,隨著南方吳、越等國的壯大,爭霸中原的斗爭更加激烈。爭當霸主,首要條件是增強自身的實力,因而各國也相繼進行了一些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呂氏春秋•上農》記載“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改革的結果,使各諸侯國的國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種進步主要表現在手工業和商業兩個方面,而此后銅鏡文化的發展,也得益于這兩個方面。
從手工業來看,首先,青銅鑄造再也不是王室的專利,冶銅和鑄銅范圍有了空前的擴大。目前在內蒙古大井、湖北銅綠山、湖南九曲灣、安徽木沖、山西侯馬、河南洛陽和新鄭等地都發現有大型冶銅遺址。據此分析,當時青銅成品的產量應該也很多,這在現代考古上已得到了證明。其次,量變引發了質變,主要表現為青銅鑄造工藝有了質的飛躍。在手工業的帶動下,各諸侯國的商業日漸發達,沖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縛,出現了許多私商。而戰國中期開始青銅鏡數量的大大增加,也使銅鏡商品化成為可能。遼寧、內蒙古、巴蜀、甚至兩廣地區等地,都出土過不在少數的與中原地區風格一樣的青銅鏡,說明青銅文化圈隨著商人的流動而擴大,這也是政治力量所不能及的。
戰國銅鏡的特點
總體上看,精巧美觀,工藝精湛是戰國銅鏡最凸現的特點。
① 器形
以圓形為多,極少有方形。體量上不大不小,絕對算不上厚重,雖然比較薄,但拿在手里有手感,且不壓手,極適合日常生活上使用。
以小弦紋鈕居多,鈕座或方或圓,以后者為多。
唇邊基本上是素邊,上卷,或寬或窄,也是以后者為多。
② 紋飾
紋飾精美,主紋、地紋層層交織,繁而不亂。以四層紋飾居多,個別的多達五層。戰國銅鏡的紋飾極富特點,與后代的隋唐明清銅鏡有著顯著的區別。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紋飾,與較早時期的青銅器紋飾有著明顯的遞嬗關系,如云雷紋、蟠螭紋、鳳鳥紋和夔鳳紋等等。但這些紋飾又非簡單繼承,在整體構圖或局部稍加變異,形成自己的時代特點。以紋飾而論,比較有代表性的戰國銅鏡大致有以下幾種:四山、五山鏡,連弧鏡,雷紋鏡,龍、鳳、鳥紋鏡,蟠螭、夔紋鏡,花葉紋鏡等。以上紋飾多結合出現,如連弧蟠螭紋鏡,夔鳳紋鏡等。
③ 工藝
戰國青銅器的最大特點是工藝精湛,錯金銀、鑲嵌、鎏金和鏤空工藝已被熟練掌握,這得益于當時整體工藝水品的提高。但是很奇怪,戰國青銅鏡上很少見到應用以上工藝技法,所看到的大多是在紋飾的層次、細膩上下功夫。另外,此階段的個別銅鏡上出現了彩繪裝飾,明顯反映出了當時正在發展的漆器上的風格,表現了一種跨界的工藝和審美特點。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青銅器是首屈一指的,當然也包括青銅鏡。與其它時代相比較,收藏的戰國銅鏡在數量上并不是很多。但由于絕大多數都來自于清宮舊藏,可謂流傳有緒,著錄清晰。這也是其他出土銅鏡只能望其項背的原因所在。有意思的是,最初這批戰國銅鏡曾被誤認為是漢代銅鏡,如清代乾隆時期編纂的《西清古鑒》、《西清續鑒》收錄有清宮舊藏的293面銅鏡,書中僅分為漢、唐兩部分,其中有的戰國銅鏡被誤斷為漢代。民國時期,梁上椿編著的《巖窟藏鏡》稱得上是國內第一部科學研究銅鏡的專著,共收錄各代銅鏡624面。與之比較,《西清古鑒》、《西清續鑒》中一些漢鏡都可歸入戰國。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各地出版了許多銅鏡圖錄和專輯,所列銅鏡絕大多數都有著明確的出土地點和墓址,理所當然地成為各代銅鏡的標準器。至此,清宮舊藏的戰國銅鏡在斷代上再也沒有歧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