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龍
山水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衍變中它不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因其能夠深刻地反映藝術家精神修養和思想境界而廣受人們的關注和中國畫家的喜愛。山水畫藝術與其他傳統藝術形式一道,成為國人思想心境和精神情操變化發展的一面鏡子,這里面折射出的是祖國大好的河山,更是每一位藝術豐富而多彩的心靈世界。從山水畫的發展史看,不同時期的山水畫風格差異明顯,而這差異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歷史背景下文化特質與審美心理的變化。考察一個藝術家,尤其是山水畫藝術家,除了要從他的具體作品入手之外,更應當將他與他的藝術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去全方位地認識和研究。畫家的創作可能是多方面的,每一個側面,或許都帶有復雜的藝術思考和心理形態。畫家王有民先生以表現東北林海雪原的雪景山水和北方山川的焦墨山水為主的山水畫探索,正是在這些相互關聯的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而形成的。
好雪片片
中國自古即有畫雪的傳統,相傳大詩人王維就非常喜歡畫雪。僅《宣和畫譜》記載的就有二十六幅之多。以此而論,王維可算作是中國畫史上最早將雪景作為繪畫題材反復表現,并達到極高水平的大畫家了。王維之后五代南唐的僧居然也是一位畫雪高手,他的《雪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再之后南宋梁楷畫過《雪圖》描繪天地茫茫,二人騎馬趕路的山野景色;元四家中黃公望畫過《九峰雪霽圖軸》,畫面山峰聳峙,天寒地凍,一片玲瓏冰清的世界……
王有民先生的冰雪山水以不同時人的筆墨語言生動地表現了東北地區冰天雪地的山水特點。他沒有依賴運用特殊的材料和技法所表現出的肌理效果贏取觀眾的好感,而是始終強調最基本最樸素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技法語言。就山水畫意境來說,王有民先生筆下的冰雪畫境即與傳統山水畫意境有文化層面上的相似之處,同時亦明顯區別于古典山水畫的特有意境。在王有民先生的畫面中流蕩的是一種寒冷的冰雪之氣,但這撲面而來的寒冷氣象并不是荒寒、蒼涼。這與他人最大的區別在于,畫家在這冰天雪地中用點點朱紅點染出北國雪原的熱烈奔放和無限生機。山坳中農家門口高高挑起的串串紅燈籠,枝椏間閃爍耀眼的不知名植物的紅色果實,這怎么會是荒涼,怎么會是貧瘠,這不正是萬里森林雪原,地肥水美,人民勤勞樸實、豪放爽朗的東北山川上特有的景象嗎?也正是這點點火紅,頓使王有民先生的冰雪山水大大拉開的與時人的距離。畫面中漫天的飛雪是天,廣袤的森林雪原是地,而那些點點火紅,則是東北人熱情豪爽、剛毅深沉的性格化身和象征。
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天人和合的特質,至始至終都是在關注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的融和相通。所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并不是說觀念上的認同,更重要的則是在行為上的合拍。繪畫所能夠傳達的,正是藝術家在思想上,在情感上與天地精神的溝通與交流。細細品味這一番畫境,這寒冷之外洋溢的不單是畫家對北方那片黑土地的炙熱情懷,更是一種難以割舍的鄉土之戀,是畫家對于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冰雪世界的生命禮贊。
焦墨精神
自從山水畫在唐代逐漸脫離人物畫的籠罩,慢慢走上自覺、成熟和完善之后,一代代的山水畫家們對筆與墨、墨與水、水與紙的關系不斷地向藝術的更深層次探索挖掘。山水畫的技法已由最初的單一走向豐富,藝術地位也由對人物畫的附庸走向自由、走向藝術家的心靈深處。在中國畫眾多的藝術語言中,“焦墨”技法無疑是最具挑戰,最具單純與豐富統一之美的一種存在。
王有民先生的焦墨山水畫,是他對傳統山水畫技法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是他試圖與傳統山水畫精神進行溝通與對話的嘗試,更是他對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關系的追問與思考。如果說冰雪山水是王有民先生藝術創作中自我藝術理想的探索和尋找,它解決的問題是自然景物與傳統繪畫在精神上的融合互通的話,那么焦墨山水則是畫家進一步研究傳統繪畫技法的大膽嘗試和筆墨經驗的積累,而那些有益營養的轉化,我們可以清晰地在他的冰雪山水中感受到。因此可以說,在王有民身上,入古和出新始終是并行而相互助益的兩種藝術形態。
單純焦墨技法的使用,因為材料本身的限制,無形之中為創作增添了許多障礙。而短處或許也是長處,古人已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供參考的經驗。藝術語言的多與少本身并不是判斷一件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如何在單純中體現豐富,或許可以判斷一位藝術家藝術修養的高低。焦墨,則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手段。
王有民對焦墨的選擇有他自身的思考,而深諳人物畫創作的他,近些年將主要精力放在山水畫尤其是焦墨山水的探索實驗上,這不能不說明畫家對中國畫傳統的理解正在經歷著一種質的飛躍與轉變。由常形常態到寫生造境的轉變,由人物畫的色彩豐富絢麗到焦墨山水筆墨語言的以一抵十。我總設想,在王有民先生的內心深處一直存在著一種理解認識與思考,焦墨這種藝術語言所具備的突出的個性似乎更能跟北方山水的雄奇壯闊產生共鳴,它們自身即具有強烈的共性,而這兩者的結合,也正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思想價值的深沉與博大。王有民的焦墨山水,取法范寬、程邃、龔賢、黃賓虹、張仃,而相比之下,今人多于古人。無論是古還是今,王有民的作品展現的是他與一代代先賢法脈相承的關系,這是畫家與前輩們精神氣質間的共性。筆墨技法本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精神形態,它也是人文精神的成果與體現。中國繪畫所具有的獨特的技法程式和審美方式,是藝術家的主觀選擇,也是這種人文精神在自然里,在心靈中的美麗關照。
對于一件作品,我們客觀欣賞到的必然會作用于自己的主觀心理。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不單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這同時,他也希望這作品能夠得到欣賞者的認同。其實,在整個欣賞過程中,欣賞者自身也是一直在尋找自己心靈深處某些情感的表達途徑,當他與作品產生了共鳴,那也正是觀者與作者在情感的某一個層面上所具有的共性發揮了作用。無論如何,在這樣的藝術欣賞中,我們不能只是從作品本身去關照欣賞對象,而那些作者沒有在作品中表達或者被作者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情感才是最深沉和濃烈的,它將帶領欣賞者進入到一個更為廣闊、深遠的藝術空間中。
欣賞王有民先生的山水創作,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種源自山水畫傳統深處的山川造物之美。以傳統筆墨修養為背景,以目之所及的自然風光為滋養,加之長期的寫生訓練與創作實踐,使王有民先生的山水畫藝術逐漸成熟和完善,并形成了自己凝厚蒼雄而又灑脫勁健的藝術風格和樣式。古人曾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于自然山水的熱愛,一直是中華兒女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焰,這也更是一個山水畫家魂牽夢縈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歸宿。王有民曾不止一次地到過太行腹地,壁立千尺的巍峨山脈為畫家展示的是華夏民族血液中的堅韌與雄壯,燕山山脈的長城縱橫延綿,在畫家眼里,每一段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大連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遼闊的海洋滋潤著這片富饒的土地。畫家生于斯長于斯,并對海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他熟悉海濱的景色,熟悉浪花拍打礁石的聲音……無論是他表現北國雪原的蒼茫寒寂,還是他表現太行山脈的雄渾豪壯,亦或是長城的蜿蜒縱橫、海濱的驚濤拍岸,這些豪邁激越的藝術形象都從不同側面展現了畫家的藝術追求,這是他對自然的熱愛更是他對生命精神的熱愛。這些全都是一曲曲自然的吟唱,是永遠也聽不厭的歡樂的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