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述藝術教育,自然會提到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但當前教育界不少人對蔡元培美育思想存在誤解,偏離美育宗旨,把美育僅僅狹義地理解為藝術教育,或完全停留或局限在學習某種藝術項目及其技能上;且時下藝術教育界又有不少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利益掛帥等直接背離美育宗旨的風氣。誤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教育界人士,應轉變觀念,切實地將人品的陶養和個性的培養放在首位。
走出美育認識上的誤區
新舊世紀之交以來,政府教育部門加大了倡導、實施美育的力度,廣大教師與家長也都在談論美育。但我覺得,教育界不少人士和眾多家長,在對美育的理解上,還存在一種偏向或者說在認識上有誤區:一是把美育僅僅狹義地理解為藝術教育,完全停留或局限在學習某一藝術項目的技術層面上;二是把蔡元培主張的美育在于陶冶性靈、健全人格的根本目的或宗旨給拋棄或遺忘了。而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在蔡元培在世時就有了。早在1930年12月蔡元培就曾反復強調:“我向來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為美術(按:即今所稱之藝術),誤也。我所以不用美術而用美育者:一因范圍不同……二因作用不同……”,也就是說,美育不僅包括音樂、繪畫、雕刻、建筑等科,而且“美術館的設置、劇場與影戲院的管理、園林的點綴、公墓的經營、市鄉的布置、個人的談話與容止、社會的組織與演進,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都不是美術二字所能包舉的”。蔡元培早在1922年6月發表的《美育的實施方法》中,已具體提出了完整、系統的實施方案,從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貫穿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涵蓋整個社會的生活層面。蔡元培倡導的美育,是采取美感教育的形式,以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的一種教育;其宗旨在于培養有優良道德、有崇高理想、有創造精神、有獨特個性之人才,其核心是陶冶人的品德情操。
美育,用現在通行的說法,也就是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的健全人格。多年來,中國藝術教育界不少人實施的所謂美育,是與蔡元培倡導的美育背道而馳的。學界出現的形形色色不正之風,如缺乏合格師資、缺乏系統教材、缺乏最基本設施而盲目擴招,甚至只要交錢,不上學就可領到文憑;只要交出辦學者開價的學費,不管考試成績如何即可入學而名之曰支教生等等公開現象或默契的潛規則,全國各地幾乎到處存在。再看時下中小學生業余藝術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偏向,如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學生完全是在家長的驅使或強求下,為了一張文憑或證書去學習自己并不真正喜愛的某一藝術項目,以求早日成為高考可以加分的“特長生”,跳級參加藝術考級,相互攀比成風……這哪里談得上“活潑性靈”、“健全人格”的陶養,而恰恰壓抑了孩子的靈性與扭曲了他們的性格。
目下藝術教育領域不少老師的教學,基本上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是否理解可以不管,更說不上思想情感的領悟與表達;趕進度、求速成的學生與家長,比比皆是。有的因技術程度達不到某個“級別”,于是就找關系,說人情,以求過關。在音樂考級期間,有的老師竟然在考生演奏的樂曲僅過一半甚至開了個頭就叫停,點頭通過,學生還樂滋滋認為老師相信自己、看得起自己。一位鋼琴家看透了這種現象,形象地將藝術考級比喻為“手指運動會”。還有一種情況,某些已經成了名的青年鋼琴家在開音樂會時,對自己所演奏的某些樂曲究竟表達了何種思想感情可以不管,技術可謂“爐火純青”,但聽不出有多少音樂內涵,炫技性的“演奏”博得雷鳴掌聲。對此,見多識廣、有修養的藝術家不約而同地稱之為“在鍵盤上耍高級雜技”。以上種種現象,實在與蔡元培所倡導的美育宗旨相去十萬八千里。
藝術教育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具體到藝術本體而言可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是認為藝術是改造社會的工具,重視藝術的社會功能,且指明它是隨時代而進步而發展;二是倡導藝術應有理性內容,反對只求形式和技巧而不表現人生的理想;三是主張藝術的創造性,反對盲從、模仿和機械性;四是要求藝術應有個性內容,力主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自己抒發自己的感情;五是強調藝術要有民族性(特色),應該學習和汲取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和成功藝術經驗,但一定要保持、弘揚和發展民族性(特色),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上述幾個方面,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下面分別著重介紹關于培養藝術個性與藝術創造性的論述。
蔡元培在教育上,不論是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還是專業教育,都要求重視個性的培養。他有一句名言:“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尚個性。”
蔡元培上述這種教育思想,也同樣體現在他的藝術觀上。就藝術教育而言,蔡元培重視藝術個性的培養,認為如果“把美術家的個性完全去掉,這就是把美術家的生命除絕了”。把藝術個性看作藝術家的生命這一蘊涵哲理的深刻、精到思想,值得藝教界師生們學習回味。
在美育的實施中,為養成學生“健全人格”或“完全人格”的目標,蔡元培還強調應“處處使學生自動”,不能“我要學生圓就圓,要學生方就方”,否則就是“大誤”,要“看各人的個性,去幫助他們作業罷了”。
在當代藝術教育活動中專業主科的教學,一般均采用一對一的個別課形式。照理說,這種教學方式是有利于學生藝術個性的培養;但實際上,由于藝術院校長期以來“重技輕藝”思想的影響和學生對“師道尊嚴”的片面理解,在表演專業的教學中總是偏重于技術的學習,而且學生也總是導師怎么說就怎么學,不問為什么,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音樂界的有識之士早已指出:在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方面,幾乎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沒有鮮明的個人演唱風格,其實質就是歌唱家缺少表演的藝術個性。這是值得探討研究的一個問題。
藝術貴在創造而非模仿
缺乏藝術個性,關鍵在于作者沒有創造性。可以說,藝術個性與創造性是一對孿生兄弟。而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其表演或作品必有獨特的個性。這已為古今中外文藝史上的無數事實所證明。有關藝術的創造性,蔡元培也有不少精辟的見解。
1928年4月,蔡元培在西湖國立藝術院開學典禮上的演說詞中認為,“自然美不能完全滿足人的愛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藝術是創造美的,實現美的”,而且認為藝術的創造欲又“純然無私的”。蔡元培特別指出,大學院之所以要設國立藝術院,“純粹為提倡此種無私的、美的創造精神”;他強調“藝術純以創作為主,無現實上的一切因占有欲而起的束縛,藝術家不要名譽、財產,不迎合社會,因此中外藝術家,每每生活很苦。中國古話說:文人貧而后工。……是去掉了一切個人的、現實的私欲,而能純以創造為主才工”。由此可知,蔡元培是從藝術的本源上,提出了“藝術美即創造、即無私”的崇高思想。
如果說,個性是藝術家的生命,那么創造性則是藝術家的靈魂;沒有創造性,也就不成其為藝術家;失去個性,也就把藝術家的生命扼殺了。而在蔡元培看來,缺乏藝術創造性,必定會落伍。1930年他在《與〈時代畫報〉記者談話》中指出,我國的陶器,本來可說是全世界最好的一種。由于“只圖金錢,但知模仿前代而無有創造,因之缺少了改進,一天天退步下來,反而不及外國遠遠了”。
在藝術教育上,同樣也要有創造性。比如當他談及教學生圖畫時,不要單純臨摹范本,絲毫不變,這“不可算美”,要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找美育的材料”,“最好叫學生以己意取材”,即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引起他美的興趣”。他還批評有些人看見西洋教音樂,要用風琴的,于是也就買起風琴來,叫小孩和著唱。蔡元培對此專門指出:“實則我們中國,也有簫笛等簡單樂器,何嘗不可用?必要事事模仿人家,終不免帶有機械性質,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
藝術教學(包括表演、創作、理論研究)本身都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在初學階段,模仿當然是免不了的,甚至是必經的一個階段;教師的優良示范,就是后生學習的榜樣。但是,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有出息的藝術家或理論家,就必須脫離老師的窠臼,沖破現成的格式或套路(當然那些帶有規律性的具有普遍意義和核心價值的內容不能隨意拋棄),在學習、借鑒前輩或他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身條件,結合自己的經驗,創造性地發個人的長處,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實踐中不斷磨礪,天長日久,形成個人的特有風格或不斷在自己的學術研究中依據相關材料提出新觀點。
蔡元培倡導美育的宗旨,其核心在于品德情操的培養。確切領悟美育的內涵,真正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始終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