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雪原》《云山》《晨寂》《泰山之松》等作品,畫家吳冠中指出:“大自然之貌,在作者眼中,是畫是詩,寄寓著騰飛與超越,于是表現手法千變萬化。……王秦生寂寞地在生活中品嘗古今,將古代純樸的人生之美化成今日之寬宏與壯麗,這是他獨辟蹊徑的藝術創新之路!”近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山西省美協共同主辦的“古韻新風·王秦生藝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匯集了畫家王秦生自2006年以后在北京創作的作品,是他沉默多年,潛心探索油畫創新之路的一次集中展示,所有作品都是首次與公眾見面。他用油畫手法和色彩語言重新詮釋中國傳統山水畫,創作了數十幅既有傳統形式和造型結構又附合現代審美韻致的山水油畫,在藝術上形成自己的個性特色。
王秦生生于1945年,山西平遙人。196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9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他長期在山西從事美術創作,20世紀70年代就在主題性繪畫創作中嶄露頭角,不少作品成了那個時代的藝術長廊中極其珍貴的藏品。他的中國畫《啊,祖國的瑰寶》《故鄉》等曾在全國美展上獲獎。除了繪畫技巧的成熟之外,他對于中國繪畫的精神美和境界美也有了新的追求,并力圖將油畫的色彩語言融入到中國畫的創作當中,從中已經可以尋覓到他探索和創新的最初軌跡。
1991年,他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吳冠中師生作品展,這是他創作生涯的第一次轉型,由主題性繪畫轉為鄉土和風情,由中國畫轉為油畫。他的油畫作品不僅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而且也力求從中體現出中國繪畫的審美情趣,為他以后的第二次轉型做了鋪墊。
20世紀90年代后期,王秦生訪問西歐,歷時半年,考察了西方古典和現當代藝術。吳冠中曾評價說:“他到西方世界觀察現代和古代藝術,有所悟,大悟。”此后,王秦生沉寂了近10年,開始了他創作生涯中第二次轉型的漫長思索。
他的思緒在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時代與未來之間翻騰跳躍。翻看中國傳統山水畫,他在龔賢、八大等古代大師的作品中驚奇地發現了現代繪畫的造型因素,于是“借題發揮”誕生了他的系列山水油畫,開始了第二次轉型的藝術實踐。
王秦生的探索使中國傳統的山水繪畫具有了新的內涵和價值,極大地豐富了山水繪畫的表現手段,將為中國傳統繪畫在世界的進一步推廣打開一條便捷的通道。同樣,他融合傳統的油畫創新對于我國的油畫創作也有著啟示和借鑒的價值。清華大學教授袁運甫認為,王秦生把色彩的感覺提到精神性的高度,非常微妙的色感表現,成為他再一次用油畫工具來表現中國畫境界的一個制高點。我們中國畫家講筆墨,總是很難把其他很多因素同時擺在一個課題的高度中來思考,但是他做得很全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水天中則認為,王秦生的油畫抓住并深化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老境美的意境。如果說一般的山水畫是蕭疏簡淡的老人,而王秦生的山水則是深邃厚重的老人。在中國山水畫的氣韻、境界之間,又加入了深邃、渾厚的氣韻。
中國油畫進入當代可以有不同的途徑,而美術史家、評論家王鏞認為,王秦生的油畫創作走的是一條以復古為革新的路子:“現在很多油畫家也在從中國傳統繪畫資源當中借鑒一些元素,但我覺得簡單用油彩來模仿中國畫的筆墨是淺層次的,要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的元素,還是要深入地去探討它的寫意精神。這個寫意不是簡單模仿皴法這類技法層面的東西,而是要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吳冠中說“他與八大、龔賢等人對話,談人生體悟,談繪畫之效應,他用今日造型的新觀念,發展他們的所思所求,用鋼筋替代木結構,用概括替代鋪陳,重視整體形態的動與靜及新穎勢態的營造,揚棄重復與累贅”。
藝術創作如何體現傳統和現代的連接與轉換、如何實現東西方的融合,王秦生找到了自己的切入點。他的藝術實踐和成果無疑有著觀摩和研討的價值,已經引起業界專家和美術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吳冠中說:“王秦生鉆進過學院式、傳統式繪畫技法,而且功力不淺,他以這些程式手法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創作……藝術必須探尋自己的真情實感,藝術何在?他沉默了,沉默了多年,他少發言,只思索。”現在,王秦生也“發言”了——他說,希望用今日造型的新觀念與古代大師們對話,發展他們的所思所想,賦予古代山水畫藝術以全新的意蘊和境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