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傳奇黃永玉》 (摘自同名新書 人民日報出版社) 李輝 著
作者對黃永玉進行了20多年的交往與采訪,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經數十次刪改,終成此著。
在鳳凰的小學校園里,黃永玉張開了自己的翅膀。用他自己后來的表述來說:“我的藝術思維種下了漫畫的根子。我藝術上的講究,得益于漫畫界的前輩的修養。”
按照比較嚴格的時間推算,黃永玉沉迷于漫畫并以此活躍于校園,應該是在四年級轉學到文昌閣小學之后,也即九歲到12歲期間。父親對兒子的支持則是一貫的。黃永玉回憶說,1936年4月4日兒童節時,父親送給他的禮物是一本張光宇、張正宇兄弟合著的《漫畫事典》。父親的禮物為已經喜歡上漫畫的黃永玉,提供了新的教材,使之可以有更系統和專業的練習,為他日后的木刻和漫畫創作,作了最好的鋪墊。
黃永玉對漫畫的喜愛與嘗試,進入了新階段。他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他們一起閱讀畫報,一起畫畫。他們模仿著《上海漫畫》和《時代漫畫》的風格,在小學壁報上畫諷刺當地流俗的作品。調皮的他們有時甚至將之貼到大街上去,或者故意貼到女子小學門前。稚氣之作,當然不會引起社會反響,但對于他們,傾心的投入與頑皮的發泄,當然遠比贏得喝彩更重要。
就在此前后,剛剛起步的黃永玉居然豪氣沖天,辦起所謂的“美術學校”,自封校長:“我在鳳凰縣也辦過美術學校,小學四年級時,陶行知搞‘小先生制’的運動,我在街上找了個同伴,兩個人辦了一所‘文星街美術學院’,我封自己當院長,可沒人來。于是我想了個法子,買了些豆腐放上辣椒和豬肉炒炒,誰來就給誰一小碗吃。這下來了很多小孩,可上了三四天就沒有了。”(《我畫水滸》)
盡管幼稚,最后三年的小學生活,卻讓有著藝術天分與美術興趣的黃永玉,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
多么豐富多么燦爛的小學生活!對于如今深受升學考試之苦的孩子們來說,黃永玉的兒時回憶簡直如同天方夜譚!然而,當我們稍稍回顧一下當年的中國小學教育,就不難看出,他的經歷,絕非一個地區、一所學校、一個個人的偶然。在上世紀在二三十年代,小學在社會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少重要的教育家,如梁漱溟、陶行知等,都曾致力于發展小學教育。一些后來成名的知識分子,早期曾擔任小學教員,如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等。
黃永玉回憶中所提的“小先生制”運動,由陶行知先生在全國發起,強調由小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一直倡導和推廣平民教育和兒童教育的陶行知,1932年在上海創辦山海工學團,發出“小學生普及教育總動員”的倡議。1934年,他又在上海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籌備會。他的倡議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黃永玉和同學異想天開地成立自己的“美術學院”,正是這一背景下的天真之舉。
盡管天真,卻是當時小學教育的美妙所在。無疑,在故鄉接受過這樣的小學教育,正是鳳凰給予黃永玉的另一種恩賜。當他小學畢業,12歲后開始獨自漂泊闖蕩江湖時,小學的一切早已成為他的精神財富,成了他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立足根基。他的性格業已形成,瘦小的身材開始挺直,他可以擔起人生的重負前行了。
背起行囊,坦然起步,獨自一人向山外的世界走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