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副館長李大躍拿出了今年的計劃表,阿壩、甘孜、涼山、遂寧等地已排上未來幾個月的行程。“要是經費和安保的問題解決了,我們的行程可以再密一點。”
伴隨著李大躍的一聲嘆息,“大篷車”博物館的出行難題引人關注:作為全國首個實現博物館流動展出的“大篷車”博物館,如何才能讓車開得更勤、更遠?
新景觀:4輛“大篷車”開了上萬公里
8月中旬,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頂著高溫暑熱開進瀘州市敘永縣麻城鄉,受到5000多位百姓熱情歡迎。
“張大千的畫!我終于見到真的啦!”“看這個頭像好美!”大街上人流如織,數十塊展板展示著張大千的15幅名作及精品文物圖片,展柜里擺放著東方美神頭像和金碗。鄉親們邊看邊聽解說,臉上滿是好奇和喜悅的表情。有的觀眾甚至告訴講解員,自己以后還想看到什么。互動環節的有獎問答,更激起群眾的熱情。 “希望這樣的活動多些,讓娃兒也見見世面!”
據了解,麻城鄉距成都1000多公里,若不是送展上門,當地百姓很難與這些珍貴文物相見。
“建立‘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就是為了解決偏遠山區等地群眾很少有機會參觀博物館的難題。”四川省博物院院長盛建武告訴記者。半年里,他們的4輛“大篷車”行程已上萬公里。目前,給四川博物院去電去函,希望流動博物館前去辦展覽的單位和地區還有幾十個。
新難題:經費、安保困擾巡展旅程
要讓巡展成為常態,而不是“曇花一現”,李大躍感到壓力不小。
擺在面前的,首先是資金問題。“麻城鄉這次來回就要用去10萬元”。路費、食宿費、油費,重新制作展架、展柜,模仿復制文物、印制材料等,還要給當地百姓適當帶些圖書、乒乓球、羽毛球等文體用品,投入不小。由于經費吃緊,流動博物館暫時要求一個月開行一次,即便如此,全年也要上百萬元。但實際上,流動博物館每出一次門就要多去幾個地方,盡量讓更多的百姓看到展覽。
真品文物來回運輸、外展,也有損壞和丟失的風險,如何保證文物安全也是問題。銅矛、銅戈、明清鎦金佛像、張大千畫作,這些與百姓見面的文物件件彌足珍貴。流動博物館的目標是覆蓋“三區一基層”,巡展路途極為崎嶇。“每次出行前,我們都要做很多套應急預案。”工作人員盧蓉蓉雖然是個女孩子,可同樣要承擔文物押運、夜間值守的任務。“晚上我們分成兩班,女孩子守上半夜,男孩子守下半夜。”李大躍認為,如果資金充足,請專業安保人員會更好。
新思考:公益事業引入市場之“手”
如今,首都博物館、湖南博物館、新疆博物館等10多家博物館都來四川取經,也準備開辦“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可李大躍認為,要讓“大篷車”開得更多更遠,還需要進行新的探索。
“公益事業能不能結合市場?”李大躍設想,如果和企業聯辦流動博物館,讓企業投入資金共同成立基金會,這樣就能為流動博物館提供較為充足的資金后盾。
業內人士建議,公共文化服務其實可以探索市場化。在文藝演出方面,四川已經有了成功實例。作為民營藝術團,成都虹宇藝術團已連續兩年與成都市委宣傳部簽約,承擔起成都市“送文化下鄉”的重任,一年惠民演出近400場。這種探索,拉開了“公”與“私”的深度合作序幕,開創了政府主導、院團與企業共同埋單,再結合政府補貼,共同運作的模式。
“流動博物館也可借鑒類似方式。”聯合其他國有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在政府補貼部分資金的基礎上讓博物館和企業共同埋單,使流動博物館走遍四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