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閣寶”青玉章-印文
時間:2010年9月16日——10月15日
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延禧宮
內容簡介:集中展示出見證中華禮儀制度的文物原件及復制品。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引導大家感懷漢字歷史的壯麗詩篇,暢游漢字藝術的時空曠野。
回溯到千年以上,每個漢字的“履歷”都可以說是一個故事,使人回味良久。它的流傳如空中飛鳥,既具實在的形體,又來去無蹤——由集體的“文”到個體的“字”,從書寫到書法,由傳抄到印刷,這期間交織了實用與個性,銜接了瞬間和恒遠。在每一幕自我成立的漢字“表情”的變易中,我們通常可以讀到一部完整的歷史。
這部歷史里有記載字形演變的故事往談、時俗移易,同時,也有將符號本身物理成形,乃至字跡湮沒過程中呈現的傳播方式的嬗變。漢字的魅力來自于“變”,“字”的概念和“書”、“傳”緊密相連,一方面,語言文字的流傳遠播締造了中華文明共有的底色,另一方面,個性化的書寫和字跡的轉移也不斷創造出新的差異和特別的魅力。
在這樣的流程中,漢字同時具備了兩種不同的屬性,其一,漢字固著于媒材的表面獲得了物理的屬性,書卷之美,抑或金石銘刻的威儀莫不源出于此;其二,字跡又具有“虛有”的特征,它通過“痕跡”而暫存空影,不斷成形而又被持續擦去,那些不復存世的字跡,將在后人的摹寫和追憶中獲得再生。
漢字,漢字,記錄著古老文明不輟弦歌的漢字,就這樣不斷由流傳和磨滅,在一次次完成自己生命歷程的同時垂之后世,成為人類文明共同保有的珍貴符號。
展覽中各章節介紹
宏典
歷史上的“閱讀”并不總那么通俗輕松。不管是私人撰述還是官修性質,各色公共“出版”清楚界定了文字書寫的“規范”,辨明了正體、通體和俗體的角色和定位,它們對于文化正統、政體權威以及社會綱常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銘鑒
因為有了記錄重大事件的銘文,從實用目的解放出來的器物變得空前重要。因為有了敦重高貴的器物,文字中蘊集的深言大義將可以傳之后世,所謂“因文而見器,籍器以傳文”。銘文超越了語言的實際功用和物理載體,成為中國早期文明的特殊象征。
印存
印鑒早先是君主和貴族的專有器物,最終卻讓社會一般人都可以擁有。秦漢的印璽便于攜帶,可以掛在身上作為身份的證信,日后,它們逐漸演變成了文人志趣的代言,這些印章是書房案頭的清玩,它們是書畫款識的一部分,并成就了漢字的篆刻之美。
勒石
在中國的名山大川,常常能看到與自然風景融為一體的碑刻,意在與“天地同壽”。這種立于秘府和廟堂之外的紀念碑,無外乎“記事”、“記功”、“記德”的功用,它是統治能力的誓詞,國法鄉約的見證和文治武功的彰顯。
規儀
在“國家文書”的發展中, 糾結著漢字“標準”和“改革”的變奏。大規范和小個性的并存,對于中華民族在“求同存異”原則下的統一意義深遠,大量的典籍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禮贊
“功績銘于金石”。從夏禹的時代開始,竹帛和金石上的文書就已經傳唱著文明的頌歌。那些刻畫在昂貴材料和公共建筑上的字跡,在“不見之見”中支撐起了宏大的群體價值,并與天地倫常融為一體。
勝跡
無論是鐘鼎契刻還是碑石勒銘,都不可能像它們的締造者想象的那樣永垂不朽。時易景移,留在天地中的字跡日漸磨蝕,映襯著世事的倏忽變遷。類似“赤壁懷古”的字跡和書寫,是千年一嘆的見證,它們使人們感受到自己肉身的渺小和自然規律的無情,
書韻
從原刻、墨書,到拓片、叢帖,一直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種信息“傳移”的現象,特出的手工制作轉化為大規模且同質的抄送,類似的需求導致了印刷術的發明,成為中國古代文明對于世界的杰出貢獻。在一本本散發書香墨韻的典籍中,漢字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功能,并由此啟迪后人。
文房
“銘之金石”不僅聯系著永垂不朽的愿望,也折射出每個書家的情趣和寄托。筆、墨、紙、研共同服務于個人化的書寫,在服務于個人目的的同時帶來了個性的追求和個體的情趣,文字書寫成為一個文明的最高藝術門類,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起居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漢字作為一種文明的表達形式,也無時無刻不在陪伴著中國人,它使庸常的飲食起居也得到提升,變得格外富有意味。帶有祈愿內容的漢字附作在日常器物上,不僅代表著吉祥的意義,也體現了巧奪天工的中國傳統工藝水準,顯現了無窮的創造智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