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窯青瓷中的典型器型。

龍泉窯青瓷梅花盤是元代龍泉窯的典型代表作品。
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主辦,深圳收藏協會、閃雋藝術中心協辦的“盛世收藏”系列活動之一的鑒賞講堂,9月8日下午,在羅湖創意文化廣場開出了第二個專題講座,題目是《龍泉窯瓷器的工藝和歷史》,主講人是浙江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館長、資深收藏家葉英挺先生。
葉英挺帶來了多量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標本供聽眾入手揣摩,再輔以銀幕上映射出的器物圖片,將龍泉窯的燒造歷史娓娓道來,讓聽眾徜徉于千年之間泥和火的陶冶、釉汁和胎體的相濡、雕塑和繪畫的揮灑之瓷藝世界。
龍泉窯青瓷在中國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創燒于三國兩晉南北朝,在南宋到元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其青翠晶瑩的釉色素享“千峰翠色”的美譽,歷來深受陶瓷愛好者的青睞。
葉英挺給記者拿出一件“龍泉窯青瓷梅花盤”說,“這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也我們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你看它在整體造型上,布局合理勻稱,裝飾紋樣線條優雅,其精湛的工藝和超凡的藝術效果密切結合,相得益彰,達到了和諧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是龍泉窯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國內難得一見的珍品。這個盤子高3.5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5厘米,盤作五個花口,淺腹,圈足矮小。內底在釉上堆貼梅樹及月亮,呈紅褐色,樹下方刻水紋及梅月倒影。胎灰白,胎質堅硬細密,釉層薄而透明,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溫潤如玉。”
梅子青這種美色,是怎么得來的呢?葉英挺說,龍泉窯瓷器有兩種代表色調,一是這種梅子青,一是粉青。梅子青色調來自于龍泉青瓷中的經典釉質,釉料屬于石灰堿釉,在強還原焰中燒成,溫度大致控制在1250度1280度之間。由于燒成溫度高,釉層清澈透明,釉色青翠,如同翡翠琢成。同時,胚料中還摻入含有較高氧化鋁和氧化鐵成分的“紫金土”,這樣能提高胎的抗彎強度,在高溫中不易變形,保證青釉的呈色。
盤中梅花和月亮等,用堆塑技藝來表現。“堆塑”是一種陶瓷修飾技法,即將模印或雕塑成的立體狀紋飾貼附在坯上,然后燒制而成。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燒成后冷卻階段經過兩次氧化,紋飾表面呈紫紅色,在青釉的襯托下,色彩鮮艷奪目,取得很好的修飾效果。這一裝飾手法在元代比較流行,到了明代則比較少見。從盤底堆飾的梅枝形狀、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個構思來看,則取意于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中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元代龍泉窯玉壺春瓶。
葉英挺說,北宋以來,梅與月就結合為一組特定意象,到了元代龍泉窯,梅月紋就是常見的裝飾花紋之一,和龍泉窯其他主要裝飾花紋題材如牡丹、蓮花、菊花、茶花、海棠花等相比,更可看出其獨特性,牡丹、蓮花之類雖然樣式豐富,但都沒有附加的意象,梅月紋的出現是從文人的情趣開始,此盤堆塑刻花的梅花月影則非一般梅月紋能比,頗具文人畫的氣質韻味:梅樹造型古拙優雅,肥不臃腫,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勢體自在。堆塑的凝重和立體感更能發揮造型藝術的優勢,有力刻畫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態,勢若屈鐵的蒼勁桀驁,傳達出梅花受天地之氣,秉霜雪之操的神韻。而釉面青綠如玉恰似一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則淡雅清秀,有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內斂,似淡又濃。淺淺的水紋似動又靜,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牽引出一個意蘊悠遠的時空。畫面各元素剛柔相濟,陰陽相應,虛實相生,形、神、意俱佳,是詩畫藝術與龍泉青瓷這一載體的完美結合。
此盤充分展示了龍泉青瓷的表現力,別具臨水照花的古典之美,以梅之清與瓷之青互品則又是一番滋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