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新文化論壇“70年代大爆炸”】:70后年輕藝術家“百萬軍團”主宰當代藝術界。他們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在藝術市場中突顯價值。回憶起第一次賣掉作品的經歷,藝術家們都很興奮。
他們的金錢觀、事業觀、世界觀都是什么樣的?在“百萬軍團解剖課”上,搜狐文化頻道主編李勞叫板藝術家孫原、俸正泉、王光樂,分享70后藝術家的成功因素。
70后藝術家金錢觀:剖析千萬畫作誕生記
2000年,王光樂的六張畫賣了三萬塊錢。而俸正泉接到了一個香港畫廊2000美金的匯款單。到了2005年,中國藝術市場開始整體崛起,王光樂的一幅作品已經可以賣到三萬塊人民幣。而藝術家孫原稱自己對價格和市場不太敏感,他認為,雖然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對藝術家來說是件好事情,但是,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艱難,每個藝術家都有青黃不接的歲月。
當藝術作品成為奢侈品消費,拍賣市場動輒出現千萬畫作,大眾所了解的藝術總會跟金錢掛鉤。對此,孫原認為,藝術家群體占有社會總財富的比例畢竟很低。很多人認為藝術是個利潤很高的行業,有的時候你獲得的財富,占有的資源跟你創造的價值可能不成比例,所以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當今社會整個價值觀是用財富和地位來衡量的,對藝術家來說,作品在拍賣市場的價格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李勞稱,考量藝術作品有美術史和金融市場的隱性體系存在。對此,步入晚年生活的藝術家,會不會在審視作品的時候,把價格擱置進去,來衡量自己在藝術史中的地位?王光樂回應說,價格和價值永遠錯位。如果一件作品對作者本身而言沒有太多價值,肯定不愿意它達到一個很高的價格。而一件高價格的作品廣為人知,其實公眾并非了解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的好壞,他們只是從價格因素知道這個人或這個作品。俸正泉的態度則是堅持。他認為,如果藝術市場整體不好,而你一直堅持,晚年的時候回過頭來看,作品反而會超越價格的局限,而作出一些成就。
藝術家是“被體制清掃出來的”:規劃職業是個不靠譜的事
談到藝術創作對于生活中的作用,俸正泉認為,藝術可以傳達自己的想法,是表達態度的方式。
關于藝術家的“職業性”,孫原表示,藝術家往往都是因為喜歡而從事這份職業,這跟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被動選擇有所區別。但是,他同時認為,藝術是一種生活樂趣,它又不是一種職業。
在公司人的眼里,職業有既定的規則體系,它需要責任感支撐,也同時履行領導給予的任務。因而,俸正泉認為,藝術只是一種思想,一個自由的狀態,它沒有邊境。嚴格意義上來說,藝術不能稱為職業,但他并不拒絕“職業藝術家”這個身份。因為無論藝術家也好,民工也罷,身份不會影響創作的態度。
作為“職業藝術家”,王光樂跟大部分上班族一樣,也會朝九晚五按點去工作室上班。但是,在他眼里,他是以老板的姿態干活,用員工的心態去做事。
同樣在一個公司內,老板會用公司年度運營計劃影響員工規劃。而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是老板用來掌握下屬的一種方式。 但是對藝術家來說,適用于資本運營公司的規則規劃,正被他們擯棄。
俸正泉認為他的感性會大于理性。王光樂表示,藝術家是“被體制清掃出來的”,若真有制度規則的捆綁,也會被新的藝術家想方設法革新破壞。孫原覺得自己只能規劃結果而無法規劃時間。對他來說,“規劃”只是資本主義體制強加給人的一種思維模式。
藝術家談個人世界觀:評價體系中不需要“規則”“滿意度”
當下社會每天都會發生駭人聽聞的新聞事件。那么藝術家是否關注社會新聞,并以此介入現實創作?藝術家有沒有通過常規媒介關注社會新聞的途徑?
孫原認為,創作受社會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現象。無論藝術家是否關注新聞,由新聞事實構成的社會環境都切實存在。他不收看電視節目,但是“該知道的新聞,還是會從一些其它途徑中了解到”。而王光樂對社會環境抱有宿命論的看法,他認為,不管社會環境如何,生長在這個環境中就要順從,無論是否喜歡它都存在。他表示自己不太關注社會新聞,因為大的事件容易把個人注意力架空。他比較樂于接受完美的新聞,而不是“負面”新聞。他覺得,我們之所以報道災難,是因為災難處理的不夠好。相較社會新聞,王光樂更關注周圍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關注自己的周圍,就會達到新聞要達到的目的,社會秩序感會更好。”
談到“藝術家是否滿意個人的社會角色”問題,王光樂認為自己的作品可以給社會提供新的認識和參考,因而對角色表示認可。孫原則對此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不應該使用“滿意”來捆綁自我從而進入一種評價體系。無論藝術市場好與壞,自己都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在一個講究效率的社會,公司人不得不用“滿意”“規則”“規劃”這樣的詞匯來捆綁自我實現價值,這也是老板衡量員工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對藝術家來說,無需這種刻意的評價體系。如果一個藝術家無法駕馭“規劃”和“規則”,那就不需要規劃的束縛。他認為,人生如果沒有規劃,也許不會比有規劃差很多。
相關鏈接:“70年代大爆炸”
近年來,70后藝術家已成為當代藝術界生力軍,他們不僅具備高度情商,勇于面對內部困境及外界信息轟炸,而且具備世界水準的營銷策略,認可藝術是發揮想象力的生意,知道媒體炒作能提高藝術作品的價值。針對這一70后藝術家“百萬軍團”,搜狐文化頻道推出藝術月,提出“70年代大爆炸”概念,剖析藝術家成功因素,對大眾揭開高價藝術作品的神秘面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