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3000多年前的漢字在作品里呈現“當代性”是困難的,但是如果成功,它的意義卻是復合而多元的。
不用猜,不用想象,沒有與狼共舞,沒有開膛破肚,近日在上海舉行的國際當代藝術展上,重磅單元“發現:價值重構”似乎來不及引爆話題,就于昨天在上海展覽中心匆匆閉幕,恐怕要令那些抱著獵奇心態而來的人們失望了。
一塊覆蓋一整面墻的巨大黑板,兩個用白色粉筆新鮮寫就的大字,展廳里索性上起了說文解字課。上半部分是兩個并排的人民幣符號“¥”,下半部分是“口”字夾在“大”字的右肋,位于黑板左邊的這個字,你認識嗎?別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了,它不是生僻字,不是異形字,而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焦應奇帶來的展品,純屬臆造。黑板上,只見白色粉筆字跡振振有詞地為你解析:此字音“款”,指“大款”,其中“¥”來自錢幣符號,代表拜金,“大”為人形,被置于這樣一個小角落的“口”,代表常伴大款身邊的小黑包,過去,那里面放著大哥大。
空曠的房間里,兩組幻燈片在左右兩堵白墻上以零點幾秒的頻率切換著。至于投影內容,一切附加元素都被剝離,簡潔得只剩文本,白底黑字,一兩句英文,或大而稀疏,或小而密集。一組名為《請來跟我玩,寶貝》,喋喋不休地在說“過來吧,寶貝”,“請你馬上過來”,“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你在這里嗎”……一組名為《請別謝我》,咄咄逼人地強調“聽著”,“這是對的”,“不為什么”,“我需要幫助你”……吊詭的是,屏幕上的字越是晃得眼花繚亂,人們越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捕捉其中的信息。這個實驗,出自韓國媒體藝術家團體“張英海重工業”的精心設計。
充斥在“發現:價值重構”單元的,只有這樣的展品,簡單,實在,人人都看得懂,也都覺得有那么點意思。藝術價值究竟是什么?那些以傳統方式來定義價值的藝術體系總在不斷改變,到現在幾乎已無法定義。策展團隊蓄意用25位藝術家的作品來回答,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尋求價值的意義,并對商業環境下的新興藝術市場提出質疑。如此一來,重構的似乎不僅是藝術價值,更有普通人對當代藝術的看法。
譬如焦應奇,運用3000多年前的漢字造字法進行創作,古漢字在作品里呈現“當代性”是困難的,但是如果成功,它的意義卻是復合而多元的。過去10余年間,他孜孜不倦地發明了300多個新漢字,沒想著改造語文、顛覆傳統文化,僅僅打算應用中國語文的一個現象——漢字,追問當下人的生存狀態。焦應奇發現,用得較多的漢字偏旁像是水、火、木、馬等,都來自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然而現在,人類社會的變化在加速,互聯網、電視、轉基因等太多新元素滲入,沒法表達的東西越來越多。于是,“拜金旁”、“污染旁”、“電腦旁”、“網絡旁”、“害人旁”、“精神獨立旁”等都成了他異想天開的創造,而像是用拜金旁“¥”穿插至不同的固有字中,還可以造出一系列拜金主義的字,“凵”字部加上“¥”,是為開口言錢;“月”字旁加上“¥”,是為傍大款;“風”字頭加上“¥”,是為拜金時代;“慧”字上半部分兩個并排的“豐”換作“¥”,是為拜金主義智慧。
又如“張英海重工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這個團體就醉心于借助不加修飾的表達方式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于文本之上,用一種無形的、感官的洞察刺激著人們的思想,毫不隱晦地扔出話題,無論是針對權力、資本、欲望、死亡、女性還是社會現實。“張英海重工業”將參展的兩組幻燈片視為一個組合,或者一個作品的兩面,探討的是關系,卻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任何兩個實體間的關系,比如一個人與藝術或者生命的關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