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收藏品,你目前有哪些顧慮?本報所做的調查顯示(多選),擔心買到贗品占比最高達65%,擔心變現不暢占比為50%,擔心陷入炒作陷阱的占比為45%.......現如今五花八門的收藏門類充斥著市場,在收藏投資聚集眾多目光的同時,這些顧慮也讓不少藏品投資者憂心忡忡。
顧慮1 贗品泛濫 真假難辨
近年來,隨著大眾收藏熱的興起,贗品泛濫,一些高仿品甚至都能逃過專家的眼睛。據專家介紹,造假者充分利用現在發達的科技條件,把各種方法運用到造假中去。如拿玉器作假來說,因為沁色是判斷古玉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仿制者都會在這方面下功夫,火烤、涂料上色、化學藥劑灼燒等各顯其能,不光一般的收藏者是很難看出來的,有時甚至專家也能被騙過。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上悄然出現了一批“北魏陶俑”,這些外表斑駁的陶俑,很快引起了一些文物專家的關注。由于北魏陶俑出土甚少,文物價值顯著,專家對這批陶俑初步鑒定后,認定是真品,于是幾家國字號博物館相繼撥出專款對其進行“搶救性收購”。不過,出人意料的是,這種本該十分稀少的北魏陶俑卻是“要多少有多少”,價格也越來越低,從每件幾千元一直降到幾百元、幾十元、幾元。此時,人們漸漸有了警覺。專家組緊急開會,重新鑒定,結果驚訝地發現:全部是假的!緣何文物專家會將這些仿作誤認為是真品呢?一些專家找出了原因——有的高仿陶俑使用了出土殘陶的真底座,也有的用了漢代墓中的土或者磚。由此可見,藏品真真假假著實難辨,要想淘到一件真品,沒有一番辨別真假的能力還真不容易。
顧慮2 炒作盛行 價格虛高
從只屬于小部分人的興趣愛好,到走向大眾的熱門話題,如今收藏可以說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據專家介紹,現在收藏投資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大眾跟風嚴重。人們熱衷于藝術品投資,這種熱度也常常跟隨拍賣會的成交價格變化,甚至出現惡意抬價、肆意炒作的行為。
從2006年底起,普洱茶開始成了一個關注率非常高的詞。一團黑乎乎、牛屎狀,帶著上個世紀中期氣味的茶餅,可以賣出上百萬的天價。于是乎,茶是用來“喝的”還是“炒的”成了熱辯的話題。據不完全統計,僅2006年,各界投資普洱茶產業的資金,就高達10億元。甚至像“開盤價”、“出倉”等股市術語,在當時的普洱茶市也不絕于耳。在這種炒作的氛圍下,普洱茶的價格翻了50倍。但是,炒作起來的虛高價格終究難以長期維持。果不其然,經歷了2006年的瘋狂炒作,2007年普洱茶市場不可避免地迎來了大崩盤,各大茶企銷售業績極速滑落,普洱茶行情走淡,至今還處于元氣大傷中。
本市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何志華提醒說,藏品不同于股票,它不是明碼標價每天能明確看到其漲跌走勢的。通過跟風成功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一旦跟錯了,可能除了一堆廢銅爛鐵、磚頭瓦塊和血本無歸的慘痛教訓之外就什么都沒有了。
顧慮3 流通不暢 變現困難
“變現太難了!”如今常聽到收藏者這樣抱怨。在“盛世話收藏”的今天,不少人懷著鑒賞怡情或投資增值的心態,走進了收藏領域,但等他們需要讓自己的藏品變現時,愁事兒就來了。
瓷器收藏者趙先生講述了一件讓他頗感困惑的事情,3年前他在一家古玩店花3萬元買了一件成化民窯的香爐,東西沒問題,但是現在他把這件香爐送到拍賣公司拍賣變現時,2萬元也沒有人買了。趙先生弄不明白的是,和他的香爐差不多的瓷器賣好了都能上十幾萬,為什么他的賠錢賣也沒有人要呢?
對此,專家提醒收藏者,文物藝術品的確有值潛力,但是真正能變現,能賣上高價的藏品,往往是大家公認的好東西,這應該是人們對藏品變現應有的態度。收藏者在地攤上買點東西或者朋友之間交換點東西,就想很快升值,這是很天真的想法。如果你眼力不好買砸了,甭說變現了,本都回不來。
另外,文物藝術品投資是一個長線投資,不可能像股票那樣今天大漲,明后天就可以將股票賣掉“套現”。文物藝術品投資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當藏家將一件文物藝術品收藏后別人主動上門來買時,藏家就可以賣出一個很好的價錢;反之,當藏家手中缺錢,要將手中的文物藝術品拋售時卻不一定賣得了好價錢。記者還了解到,文物藝術品拍賣時,委托拍賣的藏家還需支付拍賣品保險費、拍賣品圖錄制作費和拍賣傭金,在文物藝術品“變現”前,以上費用都是收藏家不可忽略的開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