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康:眾人拾柴中國藝術博覽會的火焰才能高
在中國,如果能夠辦成世界品牌的藝術博覽會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來共同來營造,這樣才可能把博覽會做成一個品質,一個品牌,在國際上獲得很好的反響。
9月份又是各路藝術博覽會開幕的黃金期,第四屆上海當代國際博覽會、上海藝術博覽會等紛紛開幕。目睹了5月份北京部分藝術博覽會的蕭條狀況,人們不免對上海當代國際博覽會、上海藝術博覽會的舉辦成果充滿好奇和擔心。業界人士對于藝術博覽會的分析比較也各有見數,雅昌藝術網借第四屆上海當代舉辦之際在現場采訪了國內重要美術館館長、藝術家,特制作透析藝術博覽會專題,以下為雅昌藝術網記者對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的訪談。
雅昌藝術網:您好,請您談談看了這一屆的上海當代與去年比較有何不同?
張子康:我覺得今年的上海當代,好像是年輕人有一部分新的作品,這些新的作品,我覺得他的創作有一些轉換,就是像成熟一點的藝術家,他的社會責任感、歷史感,跟社會結合得比較緊,沖擊力比較強,震撼的東西多一些,現在年輕人做的作品,可能更偏向于自我,可能情緒上的東西比較多,但是他們很活躍,我覺得這種從自己的想法上可能真正的是年輕一代的想法,作品上有一點不同,當然我看得沒有那么細,這是我的第一個感覺。
第二個感覺,我就覺得這兩年的畫廊規模上逐漸在縮小,不像前年那樣大的規模和大畫廊參與的熱情,好像有一點點減弱,整體來說,我覺得畫廊博覽會應該不斷地調整和成熟,可能那一方面弱一點,這方面就會補充一些,我想在中國博覽會舉辦當中,肯定還是一個發展時期,這個發展時期,可能波動會比較大,我想在這個發展時期,逐漸地找到一個適合中國的,能夠比較專業的一種博覽會的發展,我覺得還需要一個過程,因為這個不單一地是一個本身的策展,就是策劃這個博覽會的一個人的元素,但是在這個時期人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更多的還有一個國家對當代藝術的支持,對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的支持,包括藝術的政策的推動,這個政策的推動,不是簡單地說我支持而已,而是你的免稅制度,你的海關進關的方便,你的創作上怎么多元化的一種繁榮,這些都會影響一個博覽會的發展,所以說,我覺得如果博覽會在中國,如果能夠辦成世界品牌的一線的博覽會需要各個方面共同來營造,才可能有那一天,有那樣的博覽會,如果我們把博覽會做成一個品質,一個品牌,在國際上有一個很好的反響,穩定下來,我覺得真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雅昌藝術網:現在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討論關于CIGE、藝術北京,各種博覽會的比較,您覺得這個比較有什么意義?
張子康:中國這種資源上的整合,可能是受個人的影響比較大,一個是個人圈,一個是請的人的畫廊整個的關系,涉及到這個脈絡,都會給自己的博覽會帶來一些做法上的不同或者是特色上的不同,還有局限性,我想都存在,如果我們把這幾個博覽會老是比較的話,可能大家應該客觀地去思考每一個博覽會不足的優勢,這個思考更多地提供給運作博覽會的這些人員,就是做博覽會的這些領軍人物,讓他們去思考,能做出既不同又很專業的,有觀眾的,也起到作用的博覽會,肯定是很重要的。
雅昌藝術網:作為一個優秀的博覽會,學術單元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今年您作為學術單元論壇的嘉賓也參與進來,您覺得上海當代的學術部分做得怎么樣?
張子康:中國在這個發展時期,學術跟商業的關系,始終在一種互相推動當中,也在互相影響當中,也在互相的破壞當中,也在互相的推動當中。為什么這么說呢?就是說中國是一個商業非常繁榮的時代,就是說中國經濟,尤其是在國際化,金融危機出來以后,中國并沒有受多大的影響,中國經濟一直在騰飛,之所以國際關注中國也是因為經濟的關系,經濟在起主體的時候,它的學術的重要性反而成了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把學術無限地用我們的經濟繁榮來推動一種藝術的時候,可能會帶來很多的問題,所以說,在今天博覽會上比如說關于一種公共藝術的收藏,關于學術的建設,對一個專業化的東西,專業化這一塊的加強,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們做不好這一塊就沒有一個藝術長遠的未來,你現在推動這個,可能成為一種流行的藝術,我喜歡,商業上很繁榮,他的價位很高,有可能一部分就會下去,現在是信息時代,商業化很深,進入商業的東西這種交融很密切,這種密切也有好處,就是它推動了商業的一種正確性,相對來說,可能市場上拍得火的來說,你要真的拿到學術上判斷,他們的學術還不錯,是不是都不錯,這個值得大家去思考,這個需要學術真正地去進行討論,去讓大家認知,去研究,把他們放在一個文化的重要位置上,放在這個重要的位置上,不是人為的一個精英,什么機構都可以放進去的,而是你真正的,他的藝術能夠給社會,給當代文化帶來什么,貢獻什么,如果真正地起到了這樣一種作用的時候,我想這個藝術就有長遠價值,可能就是一個好的藝術。
雅昌藝術網:接下來今日美術館有什么大的項目要重點推介的嗎?
張子康:今日美術館現在是方力鈞的一個回顧展覽,這個回顧展有一點文獻的性質,從他出生一直到現在發展的一個過程,這個展覽,實際上,我覺得對美術館來說是很重要的,其實方老師,也可以說在這種討論當中是美術館主動想做這樣一個文獻展,為什么想這樣?因為中國需要梳理一下,如果中國的當代藝術,大家不從一個歷史環境上,中國這幾年的經濟發展,還有國際化的推動上面去思考他們這一批藝術家創作的話,一定不能真正地讀懂當代藝術,包括國外的這種藝術機構,他們在看這些當代藝術的時候,如果他把它放在什么樣的位置上,這個不是說憑他的感受和一個其它的影響說這些藝術就是重要或者不是中國,這不是按照他自己的判斷標準能夠判定的,因為這些藝術家真正的是跟中國這幾年的發展包括政治的變革,經濟的變革,都是連在一起的,所以說之所以他的問題也在這兒,他的成功也在這兒,他的歷史的重要性也在這兒。所以如果大家能夠正確地去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可能對當代藝術的認知就會更清晰,對他發揮的社會作用更明顯,他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了,所以說這個展覽對今日美術館來說非常重要。
再一個今日美術館畢竟是區別于國內的,可能有一些其它的美術館的不同,因為它主要是在做當下的藝術,當代藝術,關注的是當下,這樣的話,它可能對真正中國美術館運作的原來的博物館的模式,原來的美術館模式可能是需要一個探討,在一個探索當中找到一個好的方法,把一個這樣的美術館怎么建成一個國際化的美術館。
再一個明確定位我們是做國際上的,不同于只做國內藝術的美術館,雖然我們大部分展覽是國內藝術家的,因為受很多條件的限制,但是更多的在思考當中是站在一個國際藝術當中思考中國當代藝術跟國際當代藝術聯動來推進今日美術館的國際化的一個美術館的建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