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故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吳宓的信札
古時把用文字刻寫下來的東西都稱為“書”,所以書信就有了各種叫法:書牘、書札、手札、書簡、手簡、尺牘、尺翰、尺素等。由于具有史料、文獻、文學、書法、文物等多方面的價值,再加上“存世僅此一件”的孤品的性質,名人書信歷來都為收藏家所倚重。
名人信札——這種歷史名人隨心所欲創作的 “小品”,展示出了其 “盡精微”而“致廣大”的特點。小小信札以其文獻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收藏價值等成為收藏界的新寵,更讓人從尺素之間窺視歷史風云、人情世態……
名人信札收藏升溫
近年來,劉半農、張元濟、胡適、郁達夫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墨跡在拍賣場高價拍出,一股文人墨跡的收藏熱正悄然興起。而其中,尤以活躍于“五四”時期的民國文人最受青睞。如魯迅、胡適、蔡元培、梁啟超、周作人等,他們的詩稿尺牘,乃至只字數語的便條,如今都已成了許多藏家和愛好者極力追捧的目標。其市場價這些年也節節攀高。
記者從首府一些熱衷收藏的人處了解到,歷史文化名人留下的信札、手稿、日記等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市場收藏價值
歷史名人,特別是著名作家、學者的手稿、日記、信函、創作札記,是具有很高史料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收藏對象。人們可以透過這些發黃的紙張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探尋到當年名人們創作、研究工作的脈絡,觸摸到名人心靈的律動。
名人手稿不僅是歷史真實的記載,具有唯一性,同時隨著越來越多名人使用電腦進行寫作、研究,手稿勢必要呈現遞減的趨勢。
這樣,更使得先前已經產生或目前部分名人筆下的手稿會成為整個時代的“絕唱”,因此也愈顯出其獨特而珍貴的價值。可以這樣說,人們對名人手稿的興趣,不僅僅在于關注它的內容,更在于手稿本身的文物價值。
盡管收藏名人手稿困難重重,但這畢竟是不可忽視的收藏領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有別于眾的收藏意義和收藏價值將會日益凸顯,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個領域。
數量稀少成為收藏障礙
相對于異常火爆的名人字畫的收藏,無論是在數量、種類,還是在成交量上,手稿的收藏與拍賣仍顯得有些遜色。有關專家對此分析有四點原因:一是名人手稿產生的數量少,又大多是名人自己非常珍視的創作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一般不會輕易拿出來送人或拍賣。二是一些國家的文博、檔案機構紛紛以收藏名人手稿為己任,這也限制了個人收藏名人手稿和信札。近年來一些名人的家鄉、居住地紛紛建立起紀念館,它們對名人手稿的吸納量越來越大。三是名人本人及其家屬在處理這些手稿時,大多首選國家級收藏機構。四是由于名人手稿流入收藏市場的數量極少,又大多是孤本,即便是一些名人之間噓寒問暖、禮節性問候的往來信函,由于某種原因流入市場后,也被一些商販爆炒,以近乎天文數字的高價令財力不足的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
對名人信札的收藏,務必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名頭,一般名頭越大,價值越高;其次是年代,一般年代越久,價值越高;第三是書寫的內容和題材,一般內容好、題材佳,價值就高;第四是書法的藝術,如果名人又兼是書法大家,那么其書信無疑就是一件很好的書法精品。
擦亮眼睛以防造假
因為名人信札的投資潛力大,市場上的贗品也層出不窮。要防止在投資中購入贗品,就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從目前市場出現的贗品來看,基本上都是對于名人字跡進行仿造。這就需要投資者在選擇信札時,不僅要看內容,更要看附件。除了要關注信封、附件之外,在收集名人信札中還要關注系列拍品。
近現名人的信札造假成本不高,市場上贗品就更多。從目前市場出現的贗品來看,基本上都是對名人字跡進行仿造。這就需要購藏者在選擇信札時,不僅要看內容,更要看信封和附件,相互印證,綜合分析。
信札一般不鈐印章,較少有名人題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只取名字中末尾之一字,因此在辨認上有一定的難度。此外,信札的來源是鑒別其真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是來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與出版社相互往來的信函并附有簽發單,或出自某文化事業單位大清理時處理的文牘,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輩之手的某著名文化人與同時期知名人士的來往信件等,則來源較可靠,可信度較高。
信札的造假有的是有母本的克隆,也有的是無母本的仿制。有句話叫“字如其人”,信札的真偽辨識要點就是要從這四個字入手。要深入了解署名者平時的書寫手跡及其為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