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認為藝術品只是用來欣賞和收藏的,而不是用來使用和消費的。隨著藝術產業化發展逐步成熟,藝術品消費趨向大眾化,“藝術超市”、“藝術集市”相繼出現。中國藝術消費市場正走進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
說到消費“藝術”,很容易被人誤讀,以為這只是絕代富豪才能玩得起的消遣。許多人更是第一時間想到拍賣會上那些大師的精美作品,動輒以千萬甚至億萬價格讓他人艷羨。
長久以來,人們往往認為藝術品只是用來欣賞和收藏的,而不是用來使用和消費的。但是,隨著藝術品市場層次的日趨完善,特別是藝術產業化發展逐步成熟,原本只屬于“小眾”的藝術品正在試圖尋找更加親近大眾的方式,藝術消費也就應運而生。
進入藝術消費時代
中國的藝術消費自古就很有市場,民間的潘家園、琉漓廠,書法繪畫名家的作品流傳,也說明自古以來藝術消費很有根基,也很蓬勃。而現代的中國,更是因為先富起來的一代人開始將藝術消費市場升溫炒熱。
中國正在進入一個藝術消費的時代,這已經是藝術家和藝術市場的共識。以西方的經驗來看,藝術消費與人均GDP成正比,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藝術消費便會呈現主流化態勢。在中國,去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
人人都能消費“藝術”
2000年之后,中國藝術品市場迎來它的黃金時期,藝術品和藝術家突然間都變得炙手可熱。比如畫家張曉剛,他的畫在90年代末賣出去時只有幾千美元,幾年后轉手時價格已高達數十萬美元,而與他齊名的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人,也在此后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圈的“F4”。
然而天價市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當代藝術逐步脫離了大眾,站在云端的藝術家固然能夠成為藝術的標桿,然而更多的藝術家考慮的則并不只是創作,還有生存。
老栗是圈內有名的藝術批評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2005年,在第一屆宋莊藝術節上,老栗看到許多畫家將自己的作品很隨意地支個架子擺在路邊銷售,不斷有路人駐足逗留,和畫家討價還價,每賣出一幅畫,作者還會放鞭炮慶祝,沿街看上去就像個農貿市場。老栗忍不住上前詢問價格,對方說一幅作品500元。老栗問,這個價錢你們能接受嗎?對方說可以,沒問題。老栗覺得這樣很好,至少年輕人是在自己尋找出路,用相對廉價的創作來獲取自身生存的權利。
2007年,老栗做出了自己的嘗試。他挑選了數百名藝術家的作品在宋莊藝術節上舉辦了一個小型的藝術品展銷會。像商場一樣,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攤位展示作品,顧客可以自行挑選,每幅作品的價格都在萬元以下。老栗將其稱之為藝術集市,入市的原則是:自創、自選、低門檻。
這或許就是大眾消費“藝術”的開始。
我們消費什么“藝術”
當我們在選擇藝術作品消費的時候,可能也會面臨各種困境:在面對琳瑯滿目的各類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消費什么?
市面上被最多消費的“藝術”作品有三種:授權復制品,藝術衍生品以及藝術跨界品。
藝術消費市場最大的組成部分就是授權市場。在美國等藝術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藝術授權市場每年的市場規模早已是藝術拍賣市場的幾倍。常見的藝術授權形式有很多種,最直接的就是原作復制授權。
授權復制品是合法的藝術品,和贗品有著本質區別。隨著技術日益進步,許多仿真復制品已經完全可以“以假亂真”,但是售價和原作相比則是天壤之別。比如,一線當紅當代藝術家的原作往往要幾千萬元,但是授權復制品只要千元左右。
另外,一些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價藝術珍品,如故宮博物院等頂級博物館的藏品,也有授權的復制品可供普通消費者購買。
除了原作復制授權,另外一種常見的藝術授權形式是產品授權,是指經過原作所有者授權后,將藝術品的形象印制在各種普通產品上,使之成為具有藝術特色的藝術衍生品,從而在銷售中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根據產品品種、生產數量、授權是否具有排他性等條件,授權費用也有所不同。
藝術衍生品的開發對于推動藝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相互融合和促進,以及傳統產業的升級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北京各個藝術區,各種藝術品商店已經星羅棋布。許多知名的畫廊和藝術機構,如ARTKEY、阿特塞地、尤倫斯、伊比利亞等,也都將藝術商品作為重要經營項目。比較常見的藝術衍生品有:T恤、領帶、絲巾、手帕、環保袋、餐具、馬克杯等。
與授權復制品相比,藝術衍生品的價格更能夠滿足大眾藝術消費的需求,從幾元到幾千元,幾乎沒有門檻。
至于跨界藝術,國內也一直有很多年輕藝術家在探索。他們制作了很多“實用性雕塑”,實際上就是“藝術家具”。它們絕對是藝術品,但是也絕對能夠勝任您家里的沙發、椅子、書架和影壁墻。如果您不滿足于只是把藝術品掛在墻上,不妨可以買一件,享受一下坐在“藝術”上面的感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