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曹操墓”的爭議又逐步升溫。
河南安陽“曹操墓”被發現并公布以來,許多學者參與了“挺”與“倒”的論戰,各派專家學者還紛紛拿出質疑或肯定的證據。“曹操墓”真偽至今尚未開棺定論。
暫且拋開曹操墓的真偽不說,此次“曹操墓”的“挺”“倒”兩派之爭,兩邊所陷入的背后利益立場更為令人關注。事實上,之所以發生“曹操墓”的挺倒之爭,是因為許多地方、許多領導、許多人,把歷史文化和資源等同于文化產業來看待了。
“名人故里”之爭源于地方利益
不久前,馮驥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有的人對待曹操墓,并不是考慮曹操墓被發掘出來,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精神文化價值,而是首先想到4.5億元的產值。”
日前有報道稱,曹操墓的門票已被安陽有關方面暫定為40元。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曹操墓’挺倒之爭,是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發生的種種‘名人故里’之爭的翻版,背后無不是地方利益之爭。”
圍繞“名人故里”之爭,近年來在國內部分地區之間,可謂上演了一幕幕鮮活的鬧劇。
四川遂寧、河南平頂山、新疆昌吉市為了觀音菩薩故里爭得面紅耳赤;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為爭奪李白故里展開“跨國”競爭;山東陽谷、臨清,安徽黃山三地為了爭奪西門慶故里打起嘴仗,一時間讓《金瓶梅》里的淫賊、惡霸、奸商西門慶成為“至愛”寶貝;連小說中虛構的神話人物孫猴子也有了“故里”,山西省婁煩縣決定開發建設占地7000畝的孫悟空故里;8月10日,湖南株洲向媒體高調宣稱:該市將投資100億余元人民幣建設神農城,打造全球華人炎帝文化景觀中心。
各地為何不惜代價地爭“名人故里”?毫無疑問是利益驅動下對文化資源開發的博弈。牽強附會地搭文化的臺,唱產業的戲,把文化產業的功能、作用無限放大,牽強對接,正是近年來“名人故里”鬧劇屢屢上演的原因。
陳少峰表示,文化資源、歷史文化等同于文化產業,這是對文化產業認識的一個誤區。文化產業發展追求的是創新,歷史文化講求的是積淀。靠“名人故里”打造文化產業,即使能帶來一定的旅游效益,也不會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大發展,因為其缺乏產業鏈。
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相差更遠
“文化資源不等于文化產業資源,許多時候文化資源反而會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阻力。”文化學者左春和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在發展文化產業雄心勃勃的戰略規劃中,許多省、市自稱為文化產業資源大省、大市,認為有優勢的文化資源就可以順利進行文化產業的計劃性發展。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多個地區的文化產業規劃中找到痕跡。在山東省文化發展規劃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字樣:以“三孔”為載體,整合孔子、孟子、曾子等儒家文化旅游資源,構建儒家文化旅游區。
“孔子、孟子、曾子是思想的圣賢,讓人們去旅游看什么,無非是現建的山寨古屋,這還不如讓人躺在家里讀一遍圣賢的著作,受益更多一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者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直言。
左春和說,文化資源主要反映在一個區域的歷史積淀、文化傳承和民俗風情,或者文化名人等。這是目前許多地方最容易生發的自我優勢想象,認為文化資源可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文化資源不一定能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有時候文化資源可能恰恰不利于發展文化產業。
對此,左春和解釋道,一方面,文化資源不具有知識產權保護的獨享性,任何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故事傳說和歷史記載都可以被普遍使用,所以,文化資源無法成為一個地方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目前文化產業的成功范例大都為現代觀念包裝下的娛樂文化,這種文化形式是對精英文化的逃離或消解,它只考慮市場受眾,并不嚴肅把握文化的歷史傳承。這樣來說,越是具有現代性的文化產業形式越有市場效果,而歷史厚重、民俗性強的文化產業形式則很難被現代人所追捧。
“比如我們的傳統戲曲和一些少數民族的藝術形式,雖然有著極強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傳承性,但它無法適應現代受眾的消費習慣和心理方式,很難進行產業化。”左春和表示。
文化產業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一種解構式利用,它的成功多為現代觀念下的現代包裝,在產業化過程中不再考慮對于歷史和文化的敬畏。這并不影響文化產業的道德品性,因為文化產業從開始它就告訴你,它并不走進精英,只是大眾文化的消費產品。
“在以資源推動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中,一些地方單獨強調某地域的文化獨特性和文化深厚性,而忽視了其他資源的利用和挖掘,只能獨守文化傳承而無法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發展。”左春和說。
當然,人們對歷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存在誤區,不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而無視文化發展形成的規律,甚至于無視道德、倫理的底線,無視歷史事實的憑空臆造,把一些神話人物和傳說當成文化遺產來“產業”化,則是對發展文化產業的曲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