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美術館能走多遠引人關注
在南京雨后春筍般的民營美術館群落中,近日又添了一座新的諸子藝術館。位于南京鼓樓區江東北路的這個藝術館,集收藏、展覽、學術、交流等多項功能為一體,擁有四層樓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記者昨日造訪該館,深為其品位之典雅、格局之通靈、設施之完備所折服。難怪不少業內人士感慨,在高雅而又現代的文化品位方面,其他民營美術館難以與該館匹敵。然而,民營美術館如何獲得后續發展力,也是個令人關心的問題。
“吳地明文化”為基調
水榭回廊、亭臺樓閣,諸子藝術館有很明顯的明代園林特征,同時內設展館、會館、茶會、拓展中心、編輯中心、資料中心等機構。該館理事長李軍昨日對記者娓娓道來:如果說這個館看起來很有文化味,應該是跟“吳地明文化”的基調有關。吳地明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昆曲、評彈、紫砂、刺繡、園林等文化形態都在明代得到大發展,甚至到了巔峰。而這個“吳地”,不是小吳,而是囊括了長三角流域。
為籌建該館,他們走南闖北看了大量的藝術館,尤其集中對吳文化的幾個點進行細致考察。蘇州博物館、昆山侯北人美術館、正在恢復中的顧阿瑛玉山草堂、桃花塢木刻、刺繡博物館等等,都給了他們很多靈感和啟迪,最后藝術館定下明文化基調,“同時又要富有時代氣息,能夠延伸到21世紀。”可以說,館中的每根木頭、每塊石頭、每一個盆景、每一棵花草,無不精心挑選,務求與整體的明文化氛圍相合,“譬如盆景,既要注重花的形態,又要注重盆的質地,一定是漆器、陶瓷,最好是紫砂的,”不然,品位就破壞了。
“諸子”就是“多元”
定名諸子藝術館,李軍說,諸子就是多元,先秦群雄割據,但學術氣氛是最好的,百家爭鳴。諸子藝術館就是倡導自由、開放、創新、個性化,容納各種風格、各種體裁、各種樣式,盡可能呈現多樣化的面貌。
據該館副董楊波介紹,將于9月26日下午舉辦的開館首展《諸子·庚寅印象——江蘇當代書畫名家精品展暨諸子藝術館開幕式》就體現了這種“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追求。展覽將展出85位藝術家近200幅藝術精品,集中了當下江蘇書畫領域的重要藝術家,作品充分體現了樣式、題材、技法、風格的多樣性。整個展覽,可以說是近幾年來江蘇民營美術館在傳統中國文化領域的一次盛舉,也是對江蘇本地書畫創作的一次重大回顧與展望。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不僅僅是一次展覽,更是一種精神理想與文化夙愿的實踐。展覽將持續一個月的時間。這個高品位的展覽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所選藝術家均系當代江蘇甚至在全國具代表性的書畫名家;二是展品盡顯各位書畫家代表性的風格,有不少可以說是他們的代表作。
20余民辦美術館生存不易
藝術的價值不能僅僅當做被出賣的商品,它厚重的本身必須得以彰顯。事實上,南京已有20多家具備一定規模和檔次的民辦美術館。然而生存現狀不容樂觀,很多還只在勉力維持階段,甚至還招來了“以藝術之名行商業買賣之實”的質疑。對此,李軍表示:開辦諸子藝術館,是為了做有利于藝術發展的事情,“的確沒把藝術館商業上的回報看重,”“如果從純商業考慮,沒必要做藝術館,”“我們預想到了未來可能的困難,但文化藝術是社會和人們心靈高層次的需求,所以將本著‘以文化的心態做藝術’的辦館宗旨,使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訴求找到結合點,遵從藝術和藝術品市場的規律,彰顯藝術本真,這樣回報一定是多方面的。”
當今,國內很多民營美術館“越走路越窄”,所以,“一定要有與眾不同的思路”。李軍說到這兒,頗有些神秘:諸子藝術館力求通過創新手段,逐漸摸索出壯大的規律,尋求資源整合的機制。他們也曾去北京的今日美術館等發展較好的民營美術館取經,通過借鑒和創新的機制,最后形成新的發展思路,至于究竟怎么做,“且看今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