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先生將自己精心創作的草書長卷抄《胡錦濤主席在歡迎出席世博開幕式貴賓宴會上的祝酒詞》無償捐獻給國家博物館,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國家博物館收藏,代表著“國家收藏”。收藏當代書畫精品,就是為后代收藏未來的文化遺產,這是國家博物館不可或缺的工作。他試邀書畫名家奉獻愛心,捐獻力作。幾句話,不由得引起了筆者的一番感觸。
無論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各大國家文博機構,還是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釣魚臺及外交部駐外使領館等國家重要外事場所的藝術品陳設,都應劃入“國家收藏”之列。但如何能收藏到真正傳世的藝術精品,卻是一個很難解決,也很復雜的重要問題。
眾所周知,對于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如果自己的代表作能被頂級博物館、藝術館收藏,都是一件很光榮的事,特別是能布置在國家最重要的外事場所,更是一件很榮耀的大事。這是國家整體藝術形象的展示,也是藝術家藝術風格的推廣,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個人藝術活動。筆者多年從事此類工作,過去老一輩藝術家對這類邀請都十分重視。社會的共識是,凡作品能被選擇、收藏、陳列,自然是一種公認的肯定及榮譽。對此,我們的藝術家都會努力拿出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視作自己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才有了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等一大批記錄著時代的巨制傳世。也正是這些作品,才讓大眾領略到金陵畫派、嶺南畫派、長安畫派和李苦禪、李可染、黃胄、何海霞、啟功、董壽平等人的風采。
隨著時代的發展、理念的轉變、多元化社會的形成,新一代書畫家大多在這方面的意識開始淡化。很多人關心的不是“國家收藏”,而是潤筆費給多少,于是出現了收藏最關鍵的障礙——經費問題。在目前的轉型時期,職能部門對收藏的“付費”問題,還沒有形成相應的機制和制度保障,于是就出現了書畫家大多不給潤筆費就不愿動筆的態度。而書畫家收取報酬,又屬于個人行為,既沒有正規的發票、收據,又與財務制度不符,多年來成為圍繞各單位收藏、陳列的“老大難”。人們發現,一個令人尷尬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一方面水平高、質量好的作品很難收到,許多重要場所為提高文化氛圍又不能不收,從而只好降低標準,如此經年積累的直接后果,必然導致人們審美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則是書畫家無利不起早,不愿無償為社會提供自己的精品。更有甚者還會對做出奉獻的好作品說三道四,冷言冷語,不負責任地隨意褒貶,這反映了我們的藝術工作者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的缺失。
被收藏作品的保護和管理問題也值得關注。現在各單位的收藏管理工作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所接觸的書畫界層面不同,所以收藏、懸掛的作品質量有很大差別。另外,管理層領導重視程度不一,以致使對書畫家的態度與合作關系處理截然不同,所產生的后果就不同,而且很多單位由于管理方面的漏洞,使許多作品受損、毀壞,甚至被盜、丟失,乃至監守自盜,從而傷害了書畫家的權益。
我們有理由說,這一問題關系到國家形象,關系到給歷史留下什么遺產,關系到國有資產流失,關系到書畫家本身利益等一系列問題,其構成的互動影響,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