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藏明代時大彬款“雕漆四方壺”(圖片來源:北京商報)

清乾隆“描金御題詩烹茶圖壺”(圖片來源:北京商報)
“宮廷紫砂”這個名詞,最先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提出,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檔而又精美的紫砂器。其來源有兩種渠道,一是由宮廷造辦處出樣在宜興定制;二是由宜興地方官員向宮廷進獻。清康熙紫砂胎琺瑯彩茶具上已使用“康熙御制”官窯印,說明當時的宜興紫砂窯已晉升為“官窯”之列。清雍正、乾隆兩朝《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屢次提及宜興紫砂窯制品。如“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興壺大小六把。奉旨,此壺款式甚好,照此款打造銀壺幾把,琺瑯壺幾把。其柿形壺的把子做圓些,嘴子放長。欽此”。
故宮博物院有清宮舊藏的紫砂器400余件。在2007年舉辦的“紫泥清韻——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紫砂展”中,精選了110多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讓人們大開眼界。
清宮舊藏的紫砂器中有壺、盆、文具等,以壺為主體。其中最為顯眼的是明代時大彬款的紫砂雕漆四方壺。此壺以紫砂為胎,后來經過宮廷名匠的工藝技術加工,通體髹十幾層紅漆,四面開光,雕刻不同的錦地花紋,正面飾松蔭品茶圖,背面是高士對談圖,嘴與把均裝飾有飛鶴流云紋樣。工藝之精湛,氣質之脫俗,無人能及,顯然是高出社會一般文人的名貴用器。據故宮博物院古陶研究中心王健華研究員介紹,它是全世界僅存的傳世珍寶。
明代進入宮廷的宜興紫砂都是紫砂內胎的雕漆或掛釉制品,至清康熙年間,內廷造辦處開始嘗試在紫砂壺上畫琺瑯彩。展品中就有康熙琺瑯彩花卉壺,可惜是沒有嘴和把的殘器。壺體上以紅、黃、綠、藍等色琺瑯彩描繪了山石花鳥,壺底以遒勁規整的楷書館閣體書有:“乙酉桂月臣僧實誠進,邵邦祐制”13個字。這也是故宮博物院舊藏的紫砂孤品之一。
雍正年間,一批色澤古樸、韻致宜人的紫砂茗壺深得皇帝喜歡。如雍正帝贊賞的“柿蒂紋扁圓壺”,所飾浮雕蒂紋周邊向外翻卷,曲線優雅自如,為典型的晚明風格。淺赭色調砂泥,布滿白砂點,雖然砂泥顆粒較粗,但是精而不澀,光潔素雅的壺體增添了圓雕的神韻,彌足珍貴。
精通茗飲品泉之道的乾隆皇帝,對紫砂器的熱愛幾近癡迷。從乾隆七年開始,宮廷就直接向宜興定制有乾隆御題詩及烹茶圖的茶壺和茶罐,代表著當時紫砂器制作的最高境界。有不少制作精良,描金彩繪的紫砂器,如“紫砂綠地描金瓜棱壺”、“黑漆描金菊花壺”、“彩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紫砂八棱澄泥硯”、“凸雕雙桃式水丞”等,與市井中常見的大眾用品有著天壤之別。“乾隆描金御題詩烹茶圖壺”,呈圓筒形,口出唇邊,短頸,長柄,曲流,圓足。通體黃粉色砂胎,施朱紅色陶衣。一面為印板畫“烹茶圖”,一面鐫刻隸體乾隆御題《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七言詩:“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做楊柳風。竹爐茗碗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需辨。清秀仙露心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句末鈐圓形篆文“乾”字,方形篆文“隆”字印章款。清嘉慶以后,社會上紫砂大家聲名鵲起,楊彭年與陳曼生合作的紫砂茗壺,被稱為“當世杰作”。“宮廷紫砂”中也典藏著彭年款飛鴻延年壺、逸閑(曼生)款詩句扁圓壺等,使我們領略到了“曼生壺”的風采和藝術成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