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鳥畫家安瑞閣,近年來主攻寫意牡丹。他努力繼承河洛文化的優良傳統,不斷探求牡丹藝術作品的生機美、動勢美、神韻美和意蘊美,創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日前舉辦的迎花會牡丹書畫聯展上,安瑞閣畫師的風牡丹雪牡丹,以其獨特的風格引起在場觀眾的贊嘆。身為轉業軍人的安瑞閣畫師,在幾十年的軍人生涯中,養就了他剛毅的性格。因此他畫牡丹,一改溫靜華貴的傳統表現手法,賦予了牡丹堅毅挺拔的意韻。他筆下的風牡丹迎風挺立,雪牡丹傲雪怒放,展示出牡丹剛強堅毅的風骨,在牡丹畫作品中獨樹一幟。
----一九九九年四月安瑞閣畫展電視新聞報道
手栽富貴天然麗,筆帶春風造化功。
----著名書畫家沈利洲為安瑞閣畫展撰寫的賀聯
來自牡丹王國的安留長先生,一篇論文《飽蘸心血寫風骨》,為本報增光不小。作者滿含深情,才華橫溢,充滿真知灼見的評論,堪有“一幟高揚”之譽,我們歡迎這樣的力作。
----安徽省宿州市《二挴書畫報》主編揚長德
一九六四年,二十歲的安瑞閣踏入軍旅。緊張、火熱的部隊生活造就了他剛正耿直的性格,也對他后來繪畫牡丹追求表現堅毅風骨打下了基礎。
一九八三年,安瑞閣轉業到了洛陽。洛陽是牡丹花城,蔚為壯觀的牡丹使他興奮,使他陶醉。他一下子忘情地撲入花海之中,品味牡丹的神韻,探尋牡丹的靈魂。他要表現牡丹花朵的生動、花葉的瀟灑、枝干的古拙,制造一種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氣氛,表現祖國和人民進取向上的精神。
安瑞閣筆下的牡丹一反傳統的富麗堂皇、蝶飛蜂舞的特點,而是迎風挺立,顯示了牡丹的傲骨剛心,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博得了人們的贊賞。
凜然正氣繪牡丹,飽蘸激情寫風骨。看著牡丹畫苑中這一朵靚麗的奇葩,我們深深感到,牡丹不僅美化了古都生活,也造就了象安瑞閣這樣的畫家。
----摘自《寫盡牡丹風骨美----記牡丹畫家安瑞閣》電視專題片(一九九九年四月)
原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洛陽市美協主席張維城評價安瑞閣的作品,他說:“安瑞閣的牡丹畫我總結了十六個字:雍容華貴,孤傲勁放,別有風味,貴有個性。他畫得比較生動,運墨很大氣,不呆板。你看他這幅畫就很靈動,花長得很飽滿,在風中開放,感覺很好看。”
----摘自《寫盡牡丹風骨美----記牡丹畫家安瑞閣》電視專題片(一九九九年四月)
安瑞閣雖然是業余畫師,但在藝術上卻有著高遠的抱負、崇高的目標。他深深感悟到國畫藝術絕不是簡單的抹幾筆花花草草、沒有深刻含意的形式涂劃。一幅成功的國畫作品,她是畫家品格、素養、功 力、天賦的凝聚;是作者領悟、求索、奮斗的結晶;是詩情、書趣、音韻、哲理的熔鑄;又是天地自然與人生自然的和合。藝術,他的博大精深,不付出畢生精力為之拼搏,是決難以窺其堂奧的偉大事業。
從瑞閣的畫集上不難看出,他雖非科班出身,但他卻是很有靈氣的畫家。他畫的牡丹,其用筆雖速率卻不浮草,筆少而不孤,墨繁而不亂。如其佳作《姚黃自古稱花王》,姿態生動,筆觸虛靈,著色古 雅。葉與花的襯托,枝與干的變化,尤其是巧妙地利用長款的氣勢結合大片的空白,在觀眾和讀者不知不覺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催人奮進,引人向上。又如佳作《即便燒焦也不平》,他以艱澀頓挫之筆墨畫枝干,以率意奔放之筆墨畫花畫葉,似有春風拂面之意趣?;ㄅc葉的安排,枝與干的穿插,都是以拙勝巧的好手法、新創意。又以題詩用典贊頌牡丹不畏強權的精神,既表現了瑞閣重氣質、重氣勢、重氣韻的追求,也流露了他的偉岸氣度和超然情緒。
我深信,瑞閣的書畫藝術經千錘百煉,必入佳妙之境
----摘自郝石林《安瑞閣寫意牡丹畫集》序言(二〇〇〇年四月)(郝石林先生為潘天壽先生的親傳弟子,美院教授)
觀他的作品,真是別具風貌。落筆率意,墨色酣暢,動感十足骨力強勁。
他有著很多進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不具備的開放性思維、逆向思維。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人謙虛,頗有成就名氣尚不滿足,仍求真經于津門,問至道于京華,孜孜以求不斷探索,讓我等晚輩后生汗顏。
在千百次心靈歷練中,他根據太極原理悟出自己獨特的牡丹畫法:“太極三筆定位法”。充分運用太極圖中顯示的陰陽相對、相感、相合的哲學原理,靈活巧妙地處理畫面中從整體到局部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正、反、合關系,力求使自己的創作心態、創作行為、畫面布置與宇宙萬物的本質規律達到最高程度的統一。使畫面呈現一種郁勃之氣、流動之力、奔涌之勢,使人回味無窮。
----摘自李超杰《道也無限,藝亦無盡----安留長為人為藝小記》
題安瑞閣先生牡丹畫展
寇北鎖
園圃牡丹艷似錦,老城也有育花人。
賞石樓上賞牡丹,既有真像又有神。
(寇北鎖先生為洛陽市著名書法家)
安瑞閣牡丹畫作品贊
肖建壯
肖郎慕安公,飄逸追仙蹤。
政界乃楷模,藝園屬云龍。
翰墨淋漓舞,筆陣錦繡風。
國色一裝點,天香萬騰沖。
精魂呼欲出,儀態醉秋翁。
(肖建壯先生為洛陽著名詩人)
評論點滴
評論點滴
評論點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