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中國書法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李勝洪和四位當代頗具代表性的書家在福建博物院成功舉辦了“當代書法五人作品邀請展”,展覽共展出了他們的80件書法精品力作,充分展示了書法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厚的藝術積淀,這些作品通過筆墨詮釋了對自然、人生的感悟和歷史擔當,也使人們看到了他們嶄新的藝術境界。為此本刊記者走訪了著名書法家李勝洪先生。
記者:您曾說書法書寫的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世界觀,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請您結合幾十年創作的成功經驗,談談對書法的理解和感悟。
李勝洪:我認為書法藝術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東西。不同的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在觀察世界,并通過自己的人生去體驗、通過自己所擅長的方式來表達對世界總的看法。因此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思維方式、思想情感,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取向都會在字里行間反映出來。我從5歲開始學寫字,一路艱辛走來,越來越覺得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符號。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對文字的書寫如此高的重視程度。唐代開設“六學”,其中就有“書學”,主要是培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歷史上的皇帝大多數重視書法的社會功能和教化功能,身體力行、愛不釋手,甚至以字取仕。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字就很漂亮,而且王羲之的傳記就是他寫就的。在他的倡導和大力推動下,書法在唐代形成了一個歷史的高峰。
寫字要橫平豎直,做人要堂堂正正,字的一橫一豎都有嚴格的規矩,做人也要認認真真,這些思想在書法里也有反映。書法不僅僅是流暢地書寫文字,而且和中國人的思想、東方智慧和哲學思考,包括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結合在一起的。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獨特而了不起的創造。
我們現在認識到,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書法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種文化的認可與歸屬;但對于書法家來說,應該是終身去追求藝術的真諦。所以我認為書法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世界觀,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至少,我已經習慣了以書法來表達內心的情緒和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記者:您作為中國書法“申遺”項目的具體負責人,做了大量艱辛而繁重的工作。您能講講在此期間發生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嗎?
李勝洪:中國書法“申遺”成功,首先是離不開國家、政府的主導和全國人民的關心與支持。其次是中國書協與中國書法院的通力合作,并經過了幾年的艱苦努力終于獲得成功。這也體現了書法界的團結和力量。至于我個人,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其實微不足道。重要的是,“申遺”成功,對于中國書法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非常意義。有些人還不太了解這一點,覺得中國人自己的好東西,還需要“老外”來認可嗎?其實不然。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應該是世界的東西;越是好的老傳統,越需要下大氣力保護。就像自然界需要保護物種一樣,因為自然界是一個鏈。如果因為人類的強大把其它物種都消滅了,最后只剩下了人,其實人也就無法再生存下去了。文化也是同樣,要保護文化的生態,就必須要把文化多樣性保持下來,還要保持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連接。不然,就會“文”而不“化”。我覺得這就是書法“申遺”的意義。書法不應該僅僅屬于中國,而且應該屬于全世界、全人類,把這件事做好,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至于“申遺”過程中幾年來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現在可以說說了。說到“緊張”,那是最后沖刺的階段。當我們在外國專家大廈開完緊急會議,接到最后的任務時,大家一下子都傻眼了:因為工作量極大,要求極其嚴格,期限又極其短暫,只有20多天時間。完成任務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嚴謹的文字、復雜的表格以及高難度的語言文字翻譯等等都不說,單說在拍攝至關重要的“中國書法申遺電視片”,就曾經讓我們緊張得喘不過氣來。雖然只有10分鐘,可是大家知道只有5分鐘的“申奧”片,最后用了多少人力、物力還有時間?我們當時沒有充足的影像資料、拍攝腳本,而且沒有經驗、也沒有參照物。我們和中央電視臺的同志密切配合,一邊整理文字、一邊起草拍攝腳本,各路人馬齊心協力、沒日沒夜地工作。為了國家的榮譽和文化利益,我們終于圓滿完成了任務。事情已經過去,大家真的不愿意去回顧這些難忘的鏡頭,因為那些日子確實是太緊張、太辛苦。
記者:書法院在王鏞院長和您的領導下,各項建設正在全面推進,您能大致談談建院構想嗎?您呼吁要逐步建立相對客觀、科學的書法藝術標準及其評價體系,同時向書壇和全社會發布《中國書法年度報告》,使之成為書壇的一項新的持續性工作,其內容涉及哪些方面,有何現實意義,您能具體闡釋一下嗎?
李勝洪:中國書法院成立于2004年11月26日,直接隸屬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國家級的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的常設機構。中國書法院的宗旨是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弘揚書法這一民族傳統藝術,在藝術創作、學術建設和青年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幾年來,中國書法院在文化部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領導下,在院長王鏞先生的學術領引下,以及全體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在書法界和社會上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隨著各項工作的展開,現在人員也在不斷地增加。我們在書法創作方面,也做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展覽。比較注重學術的質量和品位,開展了很多具有學術意義的活動。
再一個就是書法教育,到目前為止學員已經畢業了5屆,教學管理工作越做越好??梢哉f,在學術研究、書法創作和書法教育方面我們都獲得了“大豐收”。
現在書法市場比較混亂,這與缺少書法批評有關,深層原因是缺乏相對客觀、科學的書法藝術標準及其評價體系。很多人評價書法都是看書寫者的官職、級別。書法雖然不能夠像體育比賽一樣可以量化,但是它也應該有一個相對的標準,古往今來無不如此,行家一般也是這樣把握的。只不過我們若干年來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還沒有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標準告訴大家。書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比較繁榮了,但是還需要提高,需要加強書法批評和普及衡量藝術水平高下的基本方法,這才會使我們書法得到健康發展,我認為這就是對于書法的傳承與保護。這件事不容易做,但是應該做。這一點希望書法界和全社會引起重視。
《中國書法年度報告》確實在業界引起了好評。因為書法的歷史是一年一年累積起來的,這有它的文獻價值和歷史意義。大家都在關注,很多書法家以被錄入《中國書法年度報告》為驕傲。我們現在已經做了兩個年度,我們也一直在不斷地總結和調整,盡量做到客觀、公正,決不因個人的看法、角度而影響全局。這已經成了中國書法院的日常工作。我們會長期堅持下去,而且會在大家的關心支持下越做越好。
記者:您書法的書卷氣息與文人風骨的形成,與您在文學、詩詞歌賦、歷史、美學、書畫理論等方面所積淀的文化底蘊、家風的熏染和父輩的垂教密不可分,請您談談在書法學習過程中,應如何借鑒美術、攝影等其它藝術門類的知識,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此,也請您對北京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提一些希望和寄語吧!
李勝洪:說到書卷氣和文風骨,這實際上是指書法藝術的品味、意趣、格調,是書法作品中因“有形的態”而體現出來的“神韻”。書法不僅僅是寫字,而是對文字的深入理解和藝術表現。我在《法無定法 大道之門》一文中,闡釋書法是應該分為三個層次的。第一層次是書寫,如小孩兒初學寫字,有好壞之分;第二層次是書法,是書法家對延續幾千年的書法美的認識,還有技法的掌握與運用,這有得法與不得法之別;第三層次是書道,是天人合一、心手合一,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非常人可以悟得。書法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一種感悟,是一種信息的傳播,而這種信息應該讓人感受到高雅,很真、很善、很美。
我有一個觀點,那就是清貧和高雅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學會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如果人太功利了,字的境界自然就低俗了。我覺得書法家不光要習字,還要多讀書。要想寫好字,必須有文化的積累,要在其他的藝術門類里吸取養分。如果你真的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話,就會發現很多生活中的美。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藝術家就應該是美的發現和創造者。
北京的書法家有很多是我的師友。林岫主席是我非常敬重的書法前輩,王家新、彭利銘等都是我很熟悉的好朋友。我感到北京書法家生活在首都非常幸福:有那么多的文化古跡、那么厚的文化積淀,還有那么多高水平的展覽可以觀摩和借鑒。要說寄語不妥,我倒真想交流一點兒書法實踐與學習的體會,即“多學古人、多看時人、多想本人”。“多學古人”,就是老老實實從傳統的、經典的東西里面吸收養分。還應該把書法的歷史大致搞清楚,哪一個朝代是哪一種書風,以及為什么會如此?王羲之何以成為王羲之?米芾何以成為米芾?不是簡單地拷貝古人,要有新的想法。“多看時人”,是看清別人的得與失,重要的是多想想為什么。不要盲目地看到誰獲獎了、出名了就趕緊去跟風學,這樣跟來跟去最終也是枉然。“多想本人”,就是在學古人的同時深入淺出,比對時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逐漸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
最后,我真誠地祝福北京書法界的良師益友,在首都得天獨厚的百花藝苑中盡情吸收和采擷精華,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做出新的歷史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