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售的海瓷

待售的海瓷
在海口公園路旁有條不大起眼的小巷子,東瀕臨海口西湖,南靠海口市人民公園,北傍廣場橫路,這便是海口花鳥一條街。
街道雖以花鳥為名,但除了街道入口處幾家花市、鳥市外,街道內別無他家,事實上,街道里攤位賣的多是海南特色工藝品及古玩,尤以海南三寶(黃花梨、海瓷和黎族織錦)為主打,而店鋪多是集黃花梨工藝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店面。
街道狹小而幽深,在街道入口最寬處大約只有50米,越往街道里頭,道面越狹窄,加上街道兩邊攤位的擺放,行人通道只有數人之寬。平日里,街道的商販都到海南各地農村收購海南特色工藝品,致使街道也顯得冷清,但每到周末,商販便回到海口花鳥一條街擺賣收購回來的工藝品,此時街道外的停車場停滿了來自島內外各地的車輛,街道里更是熙熙嚷嚷。這里的商販以海南當地居民居多,而顧客大多是國內各大城市的收藏愛好者。
出于好奇,記者趁周末空閑來到這個巷子。在街道入口的攤位主要賣的是海南花梨木,商販告訴記者,由于海南黃花梨十株中有九株是空心的,故實心且直徑較大的圓形花梨木顯得尤其珍貴,價格在800-1000元/斤不等,而那些空心直徑較小的在300-400元/斤不等。往里走數百步,店面里形狀各異的花梨木工藝品,攤位上形色的海瓷以及其他海南特色工藝品應接不暇,海南黎族織錦的攤位就在這些形形色色的工藝品的包圍當中。繼續往里走,便是那些古玩字畫了。

海南花黎產品
記者從商販那了解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海口已有類似的集市,但主要位于海口戲院附件,以花草木根為主打商品,其規模跟如今的比是不言而喻的。到了90年代,政府開始加強管理,整頓市容市貌,本來在戲院附件的小商販不得不搬遷至管理稍松的公園路。90年代在公園路旁自發形成的小集市還相當不完善,以流動商販為主,并沒有固定的店面,也并沒有像現在一樣固定的周末售貨時間。到2003年,小集市也只不過是由幾家賣花梨木家具及工藝品的店鋪組成。直到2005才顯現出雛形,后來不斷有小商販的加入,便形成了今日的模樣。擺攤的挨著有店面的,店面連著店面,形成一排長長的海南三寶“觀賞長廊”。
這個飽含價值卻又“平易近人”的長廊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收藏愛好者,更有甚者每星期不惜從內地趕來。在人頭攢動的涌流中,有些常客,你每周末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王梁森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王梁森先生是海南當地居民,從事木雕工藝多年,對海南黃花梨也頗有研究。據王先生介紹說海南花梨木由于產地土質不同導致各地木質色澤也不同,而與國外的泰國花梨木含油量0.3%及越南花梨木含油量0.8%相比,海南花梨木含油量高達3.8%。含油量高的海南花梨木制作的家具天然順滑,無需油漆,色澤好,經久耐用,從而使海南花梨木更稀有名貴。
當談及目前海南花梨木價格暴漲的情況時,王先生笑著告訴記者,古代時候,海南花梨木是由宮廷官員收集給皇家制作專用高級家具用材;解放后,海南花梨木主要用于島內生產算盤及樂器廠生產二胡、高胡、琴等樂器專用材料;到70年代才開始利用花梨木制作工藝品,目前海南花梨主要為工藝品制作材料及名貴藥材。一方面,由于海南黃花梨成材周期長,加上近期的大肆挖掘,海南花梨找料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自花梨木用作工藝品制作材料后,以原來一元一斤的價格上升至百元,再經由媒體及收藏家的炒作才達到目前幾百元至千元一斤的“黃金價”。

海南花黎木雕
記者在采訪時還碰到幾位熱心腸的老板和顧客。他們都編織著一個個新奇的故事。
馬慶文在巷子里有一個花梨木工藝品店鋪,他是自制自銷海南黃花梨工藝品發家致富的。馬先生算是較早加入加工花梨木工藝品行列的,自2000年開始,馬先生便與人一起,從海南各市縣收購花梨木自己加工制作成工藝品銷售。馬先生告訴記者,經過近10年的奮斗,當年一起擺攤的人現在大都發家致富了,他告訴記者隔壁兩家店鋪老板就是當時跟他一起合伙做生意的朋友,如今,大家都分開各自經營生意,生意愈做愈大,甚至有人在海口別處開了些分店,也有不少人在城里買了房子車子。
說到如何辨別真假海南花梨木,馬先生告訴記者,由于海南黃花梨越來越少,現在市場上多充斥著來自泰國越南較低質的花梨木,不懂行的人很難辨別真假。馬老板拿起他正在加工的一個茶具,指著木上的紋理說:“海南黃花梨的格(即木的實心部分有木紋也稱鬼臉)跟越南等地的不同,海南花梨木的木紋特別清晰而越南等地的木紋較粗糙紊亂,遠沒有海南花梨好看。除了紋理,還跟重量有關,因為海南黃花梨含油量較高,故同等大小的花梨木中,海南的肯定要重點,也更亮麗、更有色澤”。馬先生還告誡收藏家買花梨木工藝品時特別仔細辨認,以免上當受騙。
與馬先生不同的是,賣海瓷的邢秀麗則是出于對愛人的支持而最終與這個巷子結下深緣的。小邢是海南文昌人,七年前與海南大學藝術系畢業的丈夫結了婚。小邢的丈夫對海瓷文化的追求使其畢業多年來從沒放棄過對海瓷的收藏。后來,收藏的如此之多,到2008年,小兩口只好決定拿出一部分來賣。就這樣小邢平時陪丈夫在海南各市縣農村收購海瓷,周末便來巷子擺攤,目前擺攤的收入成了小邢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日子還算過的不錯。
小邢的攤位雖小,但是也有不少識貨的收藏家來到攤前。在攤前的一個外地收藏家告訴記者,海南海撈瓷是指古代“海上絲綢(陶瓷)之路”上的海南附近海域觸礁沉船所遺留的各時期的陶瓷,通稱為“海撈瓷”,簡稱“海瓷”,具有豐富的海底文化研究價值。小邢也順手拿起一個杯子,跟我們說道,別看這是個小小的杯子,這杯子可有來頭呢。這叫將軍杯,是古代專供將軍喝酒用的杯子,少說也是宋代的文物,完好的將軍杯一般能賣到上萬元。可惜這杯子在掉了釉,現在也只能賣8000元左右。
在小邢攤位對面,賣黎族服飾及黎族人日常用品的羊文良在忙乎著。羊文良說,近年來對海南黎族文化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促進了海南黎族織錦的迅速發展。羊文良是海南東方市黎族人,平時在村子周邊收購一些黎族特色物品,每逢周末便到海口這個巷子來擺攤。黎族織錦大多是黎族人手工制作的,被黎族人民當做傳家寶世世代代遺留下來,記載著經久歷史。羊文良告訴記者,黎族人一般不愿把家里的“珍寶”拿出來賣掉,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會“出此下策”。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如今黎族同胞也加入了這個買賣交易的大軍。
張軍是來自北京的一位小伙子,是一位收藏愛好者,他早就知道海南黃花梨的價值,這次順道來海口就到這個市場上走走,果然大開眼界。這里不僅物品齊全,具有不少難得的老木料,也有不少上品。記者見到張軍時,他不停的給北京的朋友發信息,還把看到的物品拍成照片發給朋友,他說自己買以外,也給朋友帶些回去。
來自上海的敖女士根本不懂得花梨產品,只聽介紹花梨價值很高。她花了5000元購得了兩個做工精致的茶壺,但還沒出市場朋友就告訴她這是越南花梨,敖女士只好退貨了。
海南省收藏家協會負責人歐先生告訴記者,這個市場還不是很規范。目前除了這條花鳥一條街以外,還有華發古玩城、全鹿古玩城也有出售這些產品。海南黃花梨木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新砍伐的花梨木不能公開買賣,但現在海口的城管部門只是收取一定管理費而已。雖然這個市場也經過了多次整頓,但收效不大,看來這個市場還有待規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