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某拍賣公司舉辦的瓷珍雕塑殘器拍賣會又要開槌了。遙想過去被視為敝履的殘瓷,如今不僅光耀拍賣會場,還被定于較高的估價,不禁令人感慨萬分。猶記得,幾年前古玩行還流行著“瓷器起了毛,不值半分毫”的俗語,可眼前殘瓷的魅力卻開始在拍場內外悄然綻放,并漸次蔓延開來。
那么殘瓷引人眼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筆者想到了希臘雕塑——斷臂的維納斯。斷了一只手臂的維納斯令人遺憾,藝術家們試圖讓其完美無缺,續接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終只好放棄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保留了維納斯的殘缺——人們發現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
斷臂維納斯
殘缺本身就是一種美,正如英國經驗主義美學集大成者博克所言“完善不能成為美的根據,因為美常與弱點和不完善聯系著”——殘缺予人以無限的遐想,或見證了一幕驚心動魄的歷險故事,或承載了一段鮮活輝煌的歷史記憶。如若過于完美,反而疏遠了與常人的心理距離,規避了生活自然真實的狀態。
我們知道,在希臘首都雅典衛城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巖的山崗上,聳峙著一座巍峨的長方形建筑物——世界藝術寶庫中著名的帕特農神廟。自公元前432年建成以后,這座神廟一直命運多舛,先后被改做基督教堂、清真寺、軍火庫。1687年,在土耳其與威尼斯戰爭中毀于炮火,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斷壁殘垣。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廟頂已坍塌,雕像蕩然無存,浮雕剝蝕嚴重,但巍然屹立的柱廊,依然向世人展示著其恢宏的規模和精嚴整飭的建筑風格。
有人說,歲月沖刷掉的只能是“形、體、肉”,沉淀下來的必是“精、氣、神”。這或許就是帕特農神廟令無數中外游客心馳神往的原因。

帕特農神廟
下面又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根據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著名儒學家伊藤東涯所著的《螞蝗絆茶歐記》記載,中國南宋時龍泉窯的一個精美的碗被傳到日本后,一直被當作國寶珍藏。到了日本室町時代(1392—1573),此碗被當時的掌權大將軍——足利義政(1449—1473)收藏。足利將軍十分喜愛它,但因種種原因,碗底還是出了沖。于是將軍派遣使者攜帶此碗來到中國,懇請當時的大明皇帝依照原樣再賜一個。然而遍訪各窯,已仿不出如此釉色的物件,只好命工匠將沖鋦住,由其使者又帶回日本。因六個鋦釘的形狀酷似蝗蟲,日本人稱其為螞蝗絆。此碗后經多人庋藏后,現存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螞蝗絆”碗

“螞蝗絆”碗

“螞蝗絆”碗
讓我們再來談談北京首都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元代青花鳳首扁壺”。這件出土于北京西城區鼓樓大街元大都遺址的瓷器,是用40多塊殘片修復而成的驚人之作。瓷器在送抵博物館之前,曾用石膏進行簡單黏接,依稀可現基本型制。然而在清理、去除原來的黏合劑以后,博物館的陶瓷修復工藝師卻發現:破碎了的瓷片達到48塊之多,大的像巴掌那么大,小的只有蠶豆、黃豆那么大,缺失的部分另有17處。
經過清洗、著色、作舊,并實現可逆修復后,扁壺重獲“新生”,別具匠心的造型、潤澤剔透的釉色、多種技法相嵌的工藝、匯集中外風格的紋飾,一一向后人訴說著元代青花工藝的精湛水平。如今,在首博精品云集的瓷器展廳中,“青花鳳首扁壺”以鶴立雞群的姿態,被安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也許人們今天所給予它的一切榮耀都并不過分,因為在它身上所凝結的,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同時也濃縮了當代中國文物修復事業上最為亮麗的一筆重彩。

元代青花鳳首扁壺 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
由此,對真正的收藏者來說,注重其藝術內涵,才是收藏和審美的最高境界。殘瓷拍賣遁入佳境,昭示于人的莫過于此。

清雍正仿汝釉雙犧耳漢壺式尊 拍場殘瓷作品

明嘉靖青花嬰戲圖大缸 拍場殘瓷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