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瑞士盧塞恩一座旖旎風光小島的著名策展人、收藏家、藝術家絡繹不絕,但他們全不是為了風光而來,吸引他們的是坐落在小島中央山坡上的Mauensee城堡莊園,因為這里陳設著300多位藝術家創作的20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品。
Mauensee城堡的主人名叫烏利·希客(UliSigg),這位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最大藏家”的瑞士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現在這些藝術家中不乏人們熟知的名字,比如余友涵、周鐵海、方力鈞、岳敏君等等。同樣令人吃驚的還有烏利·希客收藏品種的繁雜,恐怕也是無人能比——幾乎囊括了當代藝術所有的類型: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方案、招貼、剪紙等等。

2005年,烏利·希客在瑞士展出他收藏的岳敏君作品。
8月12日是世博會瑞士館的國家日,作為瑞士館總代表的烏利·希客專程為此趕到上海。“世博會、瑞士總統、龐大的代表團,這些我都得照顧到。還要與一些藝術家會面。幾乎是一個時間要做幾件事。”這位64歲的老人已經有很多天沒有好好休息,與記者見面的時候,他雙眼通紅,連聲音都透著疲憊,但談到中國當代藝術品時,他依然認真而嚴肅。
“我不是一個聰明的收藏家”
烏利·希客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如此龐大,與他最早介入這一領域密切相關。1979年,希客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的他已經開始收藏西方當代藝術品了,逐漸也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品。
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快速發展,作為瑞士駐華大使(1995-1999)的烏利·希客面對日益涌現出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突然意識到中國的當代藝術品還沒有人收藏,于是便著手這一工作。
當時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沒有畫廊,也沒有中介,希客就直接找到藝術家面談,然后通過這個藝術家,再找到下一個藝術家。 “我拜訪過上百上千間公寓房,爬過上千上萬級臺階,就為了找到好的作品。”希客回憶說,任職瑞士駐華大使的時候每周七天都要工作,于是尋訪藝術家的任務被分派到所有的閑暇時間,“有些藝術家只在晚上工作,那么我有一整晚的時間可以看他們創作。”希客覺得和藝術家進行交流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能夠了解到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的初衷,深入創作的過程,“藝術品只是表面,而我可以看到表面之下的東西。”
“一件藝術品在20世紀80年代只賣幾百美元,我可以買很多。”在希客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二十余年間,藝術品價格由原來的幾百美元,20世紀90年代的幾千美元發展到后來的幾十萬、幾百萬美元。幾乎一萬倍的升值,讓許多收藏家對希客大為佩服,甚至拜服。在他們眼中,希客應該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預見到了這些藝術品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正“聰明”的收藏家。

烏利·希客在自己瑞士的Mauensee城堡,這里收藏著他的20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品。
“我要令他們失望了,”希客笑得有些無奈,“這些藝術品在多年后會有這樣的價格,對我來說也很不真實。我從未扮演過這樣一個角色——一個非常聰明的收藏者的角色。”希客說,當時就給自己定了惟一的收藏標準,就是要收藏能反映中國特殊環境下的重要作品,而不是價值空間。“有時常會出現有的藝術作品自己并不喜歡,但只要它可能符合我定下的惟一標準還是收藏了。”
“我做的事與錢無關”
由于希客龐大的收藏量,現在他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幾個藝術品交易商、私人收藏家、拍賣行打來的電話,但他必須一一回絕,因為他不會出售任何一件自己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希客態度堅定地告訴記者,“他們不相信我會一直收藏所有的藏品,因為一些普通的收藏家都會通過賣一些他們的藏品,來買新的東西。不過我的收藏更像是檔案整理。”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希客是一個投資家,那么幾十美元購入的作品將以數萬倍的價格拍出,豐碩的成果將讓他成為投資案例中的經典;如果希客是一個收藏家,那么他可以隨賣出一件已經膩味的藏品,換得幾萬倍收入后購入更多的藝術品以滿足自己的新喜好。但希客一直向記者強調,他所做的一切“與錢無關”,并不屬于以上角色的任何一種。“我是一個學者(researcher),只是我很幸運,可以買下我正在研究的作品。我自己理解我在做的事情是在對中國藝術進行研究,然后得出結論。”
希客說,自己用來購買藝術品的資金全部來自于他的個人收入,是在藝術世界之外的領域里賺來的錢。他擔任多家跨國公司的主席,同時也是多家中國公司的顧問。每年8次左右從居住地瑞士飛到中國,每次待10天~14天。在中國的日子,希客的任務就是為了收藏而工作賺錢,為了收藏而到處尋找有意思的作品。“我必須做許多工作來支撐我的收藏。我工作掙了錢,然后就很‘愚蠢’地把他們都花在收藏上。”希客開玩笑似地說。
很多人都不能夠理解希客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純粹”興趣和執著的熱情。他解釋說,決定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原因,關鍵在于這個時期的藝術品,作為藝術家對社會的真實思考和實物性質的反映,一直被博物館甚至是這個國家所忽略。“博物館應該是收藏記憶的地方,但是這種記憶因為一些政治、社會原因而沒有被保存下來。”希客決定自己做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實體性文獻,一件與博物館職責相同的事。
不過,面對自己的收藏,希客知道,在將來的某一天,他還會帶著這些藝術品重新回歸到創作它們的地方,通過展覽或捐獻等方式。
“不是所有作品都會漲價”
盡管希客的收藏目的“與錢無關”,但他還是無法真正脫離藝術品的收藏市場。
進入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市場價格水漲船高,多次在拍賣會上出現天價。這給希客的收藏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他每年的預算都有固定的數目,價格越高,可以購買的作品數量自然就會越少。此外,按照希客以往的收藏習慣,他喜歡購買同一位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以此觀察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藝術家的思想。“但現在,這已經不太可能,因為價格太高了。”為了解決資金有限的問題,希客開始重點關注市場中新的,具有天賦的藝術家創作的而且價格合理的藝術品。另外他開始在市場之外,通過一些展覽或者是項目,和藝術家合作創作藝術作品。
希客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攀升與中外收藏市場的接軌有關。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外收藏家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興趣與日俱增,中國藝術品市場從一個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的層次(八九十年代),在2007年到了一個實際上比國際平均水平高的層次。而這個價格趨勢最終由于金融危機在2008年崩塌。
“當然這里面是有泡沫的,我們可以這么說。”在希客看來,現在價格更多是跟隨國際市場的趨勢。“長期來看,我認為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會再次上升,不過不是對于所有人來說的,而是對于最好的藝術家的作品。”
對于藝術品收藏新手,希客建議中小投資者不能盲目地購買和收藏。他認為僅僅是為了投資而收藏,那就要慎之又慎,因為很大部分的收藏作品和藝術家也許將來都有可能在市場上消失。但是作為收藏家,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做這些事。希客說,“收藏家還要有冒險精神,收藏還未被肯定的藝術,因為收藏本身就是冒險的投資。要多讀書,多了解藝術家,當你邁出這一步,就不要再想太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