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歷山東峽有巨石狀如石鼓,巨石隱約有畫,其石紋線條,酷似《匡廬圖》

《匡廬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河南方面認為,古代著名畫家荊浩出生于河南濟源,隱居于河南林州,并早已開始了相關的旅游開發。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田同旭歷經三十余年研究考證認為——山西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曾經涌現出眾多的文化名人,這是一筆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山西籍歷史文化名人的研究中心,卻大多不在山西。許多山西籍歷史文化名人的里籍被外地爭搶,白居易、柳宗元、司馬光、關漢卿、羅貫中等等。這是一件令山西人非常痛心且遺憾的事情。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流失還在繼續。
古代著名畫家荊浩,晚唐五代時隱居于太行洪谷,悉心山水畫藝術,創作了不朽的傳世名畫《匡廬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完成了古代山水畫論的奠基之作《筆法記》;其弟子關仝的山水畫成就,更是青勝于藍,史稱“荊關山水”,標志了古代山水畫體的完全獨立與藝術成熟,荊浩因此被尊為古代山水畫宗師。
荊浩里籍長期存在爭議。河南力主荊浩是河南濟源人,其隱居作畫的太行洪谷在河南林州,兩地均早已開始了相關的旅游開發。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田同旭,三十余年來悉心查閱晉豫兩地相關方志,并經過多次實地考察認為:荊浩系山西沁水人而非河南濟源人;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實在山西沁水境內中條山主峰歷山東北麓的寺溝河洪谷。荊浩是以山西沁水寺溝河洪谷山水之地形與氣勢為背景,構圖創作出不朽傳世名畫《匡廬圖》,寫出著名山水畫論《筆法記》的。
9月5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田同旭教授,并詳細參閱了其發表在各學術期刊上的相關論文。
北宋畫論誤記
記載荊浩的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北宋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藝文志》:“荊浩《筆法記》一卷,浩稱洪谷子。”但并未言明荊浩里籍何處,太行洪谷位于何處。
北宋真宗時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紀藝上》則記:“荊浩,河內人。博雅好古,善畫山水。”河內指河南境內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濟源位于這一地區。后世論及荊浩時,遂多以郭氏之說為參照。宋仁宗時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山書門第二》記:“荊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
河南沁水,指今河南濟源。河南濟源在隋朝以前,曾以沁水為縣名。有學者因此認為,荊浩隱居作畫的太行洪谷,位于河南濟源境內。而檢索乾隆《河南通志》,并沒有發現關于荊浩的記載;乾隆《濟源縣志·識余》僅過錄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文,民國《林縣志》僅在《人物·流寓》中,綜合郭氏之文與荊浩《筆法記》之文,非常低調地記載了荊浩一條資料。所以要認定荊浩是濟源人,太行洪谷位于林縣(今林州),還需要證據支持。
然而,在山西古代方志中,對荊浩為山西沁水人,太行洪谷在山西沁水境內,都有明確的記載。雍正《山西通志》之《山川》《古跡》《人物》《經籍》《雜志》諸卷,共載有關于荊浩的9條資料。其《山川·澤州府·沁水縣》記:“洪谷,唐洪谷子荊浩,字浩然,隱太行洪谷。工丹青,尤長山水,為唐季之冠,所謂荊關董巨也。”雍正《澤州府志》之《山川》《古跡》,皆記山西澤州沁水境內有洪谷,其《人物志·技術》載:“荊浩,唐末沁水人。善畫,世稱荊關董巨,為畫家正宗。”現存康熙、嘉慶、光緒三部《沁水縣志·古跡》皆記:“洪谷,唐末荊浩隱居此,因自號洪谷子。”《人物·隱逸》又記:“荊浩,字浩然,隱洪谷,自號洪谷子。工丹青,尤長山水,為唐末之冠,關仝師之。嘗作《山水訣》。”
山西有如此多的古代文獻明確記載為證,荊浩里籍山西沁水,其隱居作畫的太行洪谷就在山西沁水境內,是個不爭的事實。那么,何以北宋幾種畫論皆記荊浩為河內沁水人,或河南沁水人呢?北宋幾種畫論都犯了一個歷史錯誤,即把晚唐五代時的“沁水縣”,誤認為河南沁水而非山西沁水。
河南濟源因有源出山西的沁河流經其境,兩漢、西晉時曾名沁水縣,北齊時廢止;又因河南濟源位于古濟水發源之地,隋代開皇年正式改稱濟源縣,延及唐宋以來,縣名濟源至今沿革不變。同樣,山西沁水在漢代也曾名沁水縣,后一度廢止而名永寧縣,或隸端氏縣,隋代開皇年正式復用沁水縣,延及唐宋以來,沿革至今不變。所以,無論是晚唐五代,還是北宋時的沁水,皆指山西沁水而非指河南沁水。隋代開皇年是個明顯界線。
洪谷確在沁水
“匡廬”即廬山,又名匡山。荊浩的傳世名畫《匡廬圖》所描繪的山水原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廬山。《匡廬圖》畫面山水,確實很像廬山。但經研究與考證,美術界目前普遍認為,該畫傳達的是北方山水的神韻與氣派。
那么《匡廬圖》何以叫“匡廬圖”呢?原來,在宋代以前并無畫題,畫的題目大都是后人著錄時根據畫中的內容而擬定。元代內府收藏此畫時,畫家柯九思用唐代李白《望廬山瀑布》詩意在此畫題跋:“嵐漬晴熏滴翠濃,蒼松絕壁影重重。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到了清代,《匡廬圖》進入乾隆御府,乾隆召集朝臣鑒賞此畫,認為畫中所畫為江南廬山,因為“匡廬”是廬山的別稱,乾隆遂將此畫御定為《匡廬圖》。“山雨未晴嵐氣濕,溪流欲盡水聲微。”宋代詩人徐范這樣描繪太行美景。歷代文人墨客對太行山多有激賞之詞。太行山巍峨高峻,溪水潺潺,清幽之至,根據《沁水縣志》《澤州府志》《山西通志》的明確記載,荊浩隱居作畫的太行洪谷,就位于山西沁水境內。
荊浩《筆法記》所記洪谷山水環境特征:“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峽谷中有山溪,兩岸峭壁對立如門戶,到處怪石,滿山松柏。且有“神鉦山”、“大巖扉”、“石鼓巖”等幾個地名。
依據《沁水縣志》所記洪谷位置,《筆法記》所記洪谷山水特征,結合當地民間傳說,荊浩隱居作畫的太行洪谷,位于沁水西南中條山主峰歷山東北麓南陽村附近的寺溝河洪谷。眾所周知,中條山是太行山系延及西南的余脈。
中條山滿山松柏,多屬原始森林;山多奇峰,聳立挺拔;峽谷中時見飛瀑,且多巨石。寺溝河發源于中條山主峰歷山東麓,由南而北流入南陽河,是個長約15公里的大峽谷,因峽谷中有青蓮寺而得名。峽谷中每每山崖壁立相對,有如門扉,隨處可見松柏懸掛崖岸。
由南陽入峽谷,南行三五里,有一五六戶人家的村莊,名寺火莊。村南西向有一河谷,即洪谷;洪谷有山溪,奔瀉而下,俗稱洪谷河;洪谷河平時清澈,每遇雨季,水流混濁,洪谷因此得名。順洪谷登山,山半叢林中有廢棄古寺,即青蓮寺,又名青禪寺。《沁水縣志·祠祀》記:“青蓮寺,內有欸月臺。”青蓮寺背后山坡,較為平緩,約二三里處,突兀拔起幾座山峰,高聳入云,最高峰名望谷峰。
寺溝河谷山水環境,與荊浩《筆法記》所記洪谷山水環境,非常相似吻合。結合當地民間傳說,可以認定,位于寺溝河谷中的洪谷谷口寺火莊,便是荊浩隱居太行洪谷的結廬之地,村邊恰有八九畝耕地。
實地考察論證
將《匡廬圖》所繪之景,與山西沁水寺溝河谷周邊的歷山山水的布局排列進行對照,還真的可以找到荊浩《筆法記》所記神鉦山、大巖扉、石鼓巖等地名。
神鉦山者,言其山勢如鼓狀。寺火莊南入峽谷不遠處,有一突然孤立拔起的鼓狀山峰,當地鄉民俗稱小寨上,即神鉦山。
大巖扉者,言其山崖狀如門戶。寺火莊西南六七里有下川村,村西里許有一山峰,峭立如壁。遠望山壁,有一門闕圖案,鄉民俗稱石門山,即大巖扉。同時,寺火莊再南約2.5公里歷山東峽盡處絕頂,橫臥一山崖,長達數里,高約百米,陡峭壁立如城墻。山崖中段,突然裂豁,寬約30米,兩邊山崖直立,山崖由地而上六七十米處,中有天然石橋相連,景觀非常奇特,遠望猶如城闕,也狀如大巖扉。
石鼓巖者,言一巨石狀如石鼓。寺火莊再南約2.5公里歷山東峽,峽谷中到處奇石怪石,其中有一巨石,狀如石鼓。令人驚異的是,巨石隱約有畫,其石紋線條,儼然酷似《匡廬圖》畫面線條。當地傳說荊浩便是在這一巨石前,遇其《筆法記》所記“吾之所居,即石鼓巖間,所字,即石鼓巖子也”之老叟,得山水畫真傳,作成《筆法記》,畫出《匡廬圖》的。
如果站在神鉦山頂,遠望整個寺溝河谷山水布局,還有一個明顯感覺,即寺溝河谷山水布局,幾乎與荊浩《匡廬圖》中山水構圖基本相似。
整個寺溝河谷山水布局,可分三層:河谷寺火莊海拔1060米,村邊約八九畝耕地可供耕食,寺溝河流經寺火莊,順峽谷而出。寺火莊應是荊浩《匡廬圖》近景所繪河流與草廬。寺溝河洪谷兩側各有一山,北側山半叢林中青蓮寺海拔1110米,寺側洪谷山溪在兩山之間飛流而下。其山勢水流,與荊浩《匡廬圖》中景有石階、叢林、矮峰、寺院,兩山之間夾一飛瀑之構圖,基本相似。青蓮寺背后山坡較為平緩,約二三里處,突兀拔起幾座山峰,高聳入云,最高峰名望谷峰,海拔高達1590米。寺溝河洪谷山水布局,以及神韻氣派,與荊浩《筆法記》所載太行洪谷的山水環境基本相符。
河南率先開發
“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歷代畫史畫論著作都愛引用荊浩這幾句話。
荊浩創造了筆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后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他的作品被奉為宋畫典范。
雖然荊浩的出生地及隱居地長期存在爭議。但河南方面一直認為,荊浩出生于河南濟源,隱居于河南林州,并早已開始了相關的旅游開發。
如今,河南濟源已投資修建了荊浩紀念館,又依據荊浩隱居作畫的“太行洪谷”,興建了號稱全國最大的“九里溝”寫生基地以及荊浩書畫院。河南林州開發的以荊浩為主題的洪谷山景區,已頗具知名度。景區還曾輾轉托人以荊浩故里之名,請國學泰斗啟功先生題寫“洪谷山”和“荊浩隱居地”,啟老懷著對一代宗師的崇敬之情欣然題字。
而我省在此方面動作遲緩。
田同旭教授認為,晉城市應當對荊浩這位在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給予重視。他建議晉城市有關部門,像對待陳廷敬、趙樹理那樣,將荊浩擺到應有的高度認識、研究、開發。可以成立荊浩研究會,不定期邀請全國文化名人來晉城做有關交流與探討;以荊浩故里之名邀請全國畫家來歷山寫生;舉辦國家級太行山水邀請畫展等等。總之,應將這位中國畫壇宗師的文化價值充分挖掘出來,以此打造晉城市旅游產業的又一張文化王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