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圖二

圖三
認識吳冠中先生是在1984年左右。當時專門選收文學評論文章的《評論選刊》,有一期破例地轉載了吳先生關于畫展評獎的一組文章。文章是日記體裁,活潑文風和坦誠吸引了我。沒有常見的人云亦云,也不是死板枯燥的論說,而是細致地分析參展作品藝術的得失,理性與感情出色地結合起來,超出了一般評論文章的水平。說它是評論,卻分明如隨筆一樣輕松活潑,對于長期以來評論文風貧乏單調的文壇來說,這無疑是由畫壇吹來的一股清新的風。
第一次去看他時,他還住在勁松小區的一間小屋。后來,他搬到方莊小區,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病重住院,他沒有離開過那套依然不算寬敞的住所。
最初吳先生的畫與人給我的印象是不一樣的。上世紀80年代他創作的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的畫,清新淡雅,給人以平和靜謐的感覺。我想,大概經過“文革”的風風雨雨之后,他更加留戀兒時家鄉秀麗景色給他的印象,需要用水鄉的溫馨來慰藉疲倦的心靈。春天的江南,淺綠淡紅,雨霧裊裊。在他的眼中,這素淡的色彩,也許很適合當時的心境。于是,他的筆下,平林漠漠,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淺灰色調。他把這稱作“浸透著明亮的銀灰”。欣賞這樣的畫,感覺不出激情和熱烈,而是清新,甚至還帶著淡淡的冷靜。
生活中的他卻給我完全不同的印象。他很健談,與他在一起,你甚至不必考慮多說話,或者提什么問題。他會隨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侃侃而談。他一點兒不像一個老人,即便到了前幾年,他已八十幾歲了,我仍然感到他與過去一樣,沒有衰老,總是那樣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為何物。
吳先生題贈之書我藏有多種,而他的《我讀石濤畫語錄》一書,則另有一番故事。
《我讀石濤畫語錄》由范用先生轉贈。一次去看望范先生,閑談時,他順手拿起這本書,說他有兩本,可轉送我一本,而且此本是封面設計者張守義先生贈送他的。只見扉頁上寫著:“范用先生存正。守義,丙子春。”我喜出望外。范先生當即又在扉頁上題寫道:“我有兩本,特以此本轉贈李輝。范用。”(見圖一)
《我讀石濤畫語錄》由榮寶齋出版(封面見圖二),收錄吳冠中對石濤畫語錄的點評和他人所寫關于石濤的評論。2009年,我約請吳先生將其中的點評單獨匯集出版,列入“名家文化小叢書”之中,以方便一般讀者閱讀。吳先生同意了。未料想,這一次信件往來,卻成了我與他的最后一次聯系。
驚悉吳先生逝世噩耗后,我趕去吊唁。走進他的方莊住所,面對他的家人,除了哀思,另有新編讀石濤一書未能及時出版的遺憾。
新版《我讀〈石濤畫語錄〉》(封面見圖三),在8月29日吳先生91歲誕辰日前夕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感傷的是,斯人已遠去,我再也無法請到作者為之題跋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