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上看你的作品,感情很細膩,你的創作中蘊含著豐富的個人情感,那么你認為藝術應該表達什么?
一個老畫家說過:高雅的藝術必須是自我人格、自我民主、心靈自由和天地精神相結合的孤獨之舉。我希望我可以追隨這樣的感覺。
你的作品,有一種淡淡的鄉愁,像一縷輕煙,您的繪畫作品很有南方小鎮的氣象,你的家鄉對您的繪畫是不是有很深的影響?
對每個人而言,他的家鄉都有著一種屬于家鄉的地域文化。在這個世界,其實“家鄉”是回不去的,就像你說的青煙一樣悠然升起,淡然而去。我很懷念土地的味道,那是很好聞的味道,酸甜苦辣都有。記得很多年前,我的一個好朋友王建跟我說過:兄弟,你要立足自己的腳下,去尋找屬于你自己的文化源頭,要珍惜你自己的文化源頭。
現在的藝術家越來越注重作品的思想性,更多的關注社會現實,顯然你的作品思想性也很強,表達了對一些美好事物的消逝的反思,比如你的《桫欏系列》和《孝系列》。能談談你的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性嗎?
其實,反思是一個良好的習慣,我平時就喜歡反思。《桫欏系列》是在2005年底到2006年期間的作品,在我的作品里體現的是自然泥土和鋼筋水泥的碰撞或者戰斗,也就是生與死的對抗;《孝》系列是2009年創作的作品,表達了我對“家鄉”的眷戀,或者是希望親近自然泥土的愿望。
你的作品《桫欏系列》以“桫欏”命名,據我所知,桫欏是一種稀有的植物,你的創作以此來命名的寓意是什么?
在創作這個系列的時候,當時我是住在一個清末民初的大房子里,整天不出門,平時看著墻上的洞,或者木結構,很喜歡聞那種古木的味道。白天關上門,白天也是黑夜。夜里,外面到處燈火通明,黑夜也像白天一樣。那段時間,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幾乎壓垮了我的神經,我的腦子里僅存在只有空白的畫布和顏料。我喜歡夜晚,喜歡夜晚的寧靜,畫筆慢慢地游走在畫布上,心情很舒暢,于是,有了重生的力量。我當時看過一本書,里面出現“桫欏”,但是當時我不清楚桫欏是什么植物,“桫欏”這個詞神奇般地讓我枯竭的腦袋得以清醒,感覺它就是可以讓事物滅后重生的靈藥。
《桫欏系列》中的《衰老的村莊》和《再歸來》是不是表達了工業城市建設所帶來的生態破壞,致使一些記憶中的事物的毀滅。對此你有什么體會?
我的家鄉很美,山青水秀,我自小就陶醉于那厚厚的落葉。走路的時候,喜歡看騷動的落葉。現在依然山青水秀,但是,有好多年看不見飛鳥了。老村前建起了鋼筋水泥的建筑,一百六十多年的老房子倒下了,沒有了壁畫,沒有了古青瓦,精美的古木雕變成了木炭。工業城市不可怕,可怕的是農村工業化。工業走向了山區,僅有的綠色味道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消失了,再歸來的時候,那是陌生的歸來。
觀看你的作品,不僅具有中國傳統書畫形式的構圖美感,而且意境優美。同時傳達出一種空寂之感,你對中國文化一定有很深的理解,中國文化是不是對你影響比較深?
謝謝,很少人說我的作品意境優美,起碼說的不多。是啊,我是屬木的,周圍都是鋼筋水泥的,不空寂才怪呢。我喜歡木的清香和暖意,相反鋼筋水泥的冰冷,不過用得好其實也很好。中國人應該喜歡中國文化,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太博大精深了,我希望能理解得很深。
還有通過您的作品,我們感覺到一種自然的美、原始的美,同時又有繪畫的內在形式美感。請問您在繪畫中怎樣做到自然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我前面講過一個老畫家說過:高雅的藝術必須是自我人格,自我民主,心靈自由和天地精神相結合的孤獨之舉。我希望我可以追隨這樣的感覺。曾經有人評價我的作品,說我的作品其實是在畫一種情緒,一種屬于自己的情緒,我覺得這個評價很準確。還有人問過我:“你同一個系列的作品里,有抽象又有具象,你到底是抽象還是具象?”我是這樣回答的:“《金剛經》曰:著一切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曰:心中有彩色,彩色自然可得;心有五彩色,譬如工畫師。”
對未來的藝術道路你是如何規劃的?有什么樣的期望?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重要的展覽計劃嗎?
在我看來,計劃沒有變化快,所以我很少去計劃。生活沒有草稿,我沒有太多的規劃。總之,新的一年里會有新的作品出來,這就是我的計劃。
追憶遺失的美好—專訪藝術家陳封
追憶遺失的美好—專訪藝術家陳封
追憶遺失的美好—專訪藝術家陳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