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龐茂琨和他們
特邀評論:崔燦燦
人們總有這樣的記憶,當闊別多年的同學或師長再次相遇,所談論的話題更多是一種共有記憶。而談論的趣味點則是關于同一事件的差異認識。或者說,在一致的空間與時間中,對于共同經歷的事件,每個個體的回憶與描述都是互不吻合的。
敘述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它不僅涉及敘述者對事物的判斷,也涉及到事物原本是什么,事物的情景,以及描述者現有的個體認識和不為所見的無意識沖撞。在對藝術的認識上,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藝術原本是什么,藝術現有的情景,藝術家個體的價值判斷和思維方式,以及思考與創作中的偶發性事件的介入、無可描述的情緒和感官等。正是這樣的過程使得藝術得以延續,它來源于延續者所接受的藝術教育和自我主動的拓展,并在時間的推移與深層的沉淀中構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藝術史的歷程。
龐茂琨的師生展“鏈接”也同樣微縮了這樣一個潛在的脈絡景觀。龐茂琨學生作品中未如觀者所愿的看到一個清晰的、明細的關系鏈條,不同的藝術家之間的作品甚至給人相差甚遠的感覺。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藝術家之間不具備一種潛在的互文關系。龐茂琨在早年為這些藝術家提供了一種藝術的模本或是現象,這是龐茂琨自身的藝術與思維的經驗,這種經驗成為了學生認識藝術過程中所看到的“現成品”。更為重要的是,繪畫基礎極為扎實的龐茂琨,使得他的學生得以接受一種磨練與苦修式的品格。扎實的造型基礎和轉化能力雖然為今天的“觀念”所不屑,但它確實是許多藝術家重要的起點,也是今天區分藝術家與愛好者的基本界限。
異質的形成,來源于藝術家主動的創造性和自覺的實驗精神。于是,這又回到了前面的問題之中:藝術是什么?龐茂琨的學生在接受教育中,看到了龐茂琨對于“藝術是什么”的理解。但,如果這些學生完全接受了龐茂琨的“現成品”,那么我想,這是教育的失敗。此時,第二個問題接踵而至“藝術的情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語言,藝術總是在某些巔峰時期衰落,而新的思想總會出現。龐茂琨的學生將其所看到的“現成品”變成一種提取營養的素材,這種內化行為則重新將藝術列入一個情景,它關乎時代,關乎社會,關乎個體對藝術的認識與理解。
具有共同學習經驗的藝術家在顯現或隱秘的世界之中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域、特定的人群之中,這些相關的共生記憶構成一種磁場。它相互吸引,并也互為排斥。當復雜的磁性關系變得龐大的時候,那么磁場便會產生能量,這也是今天的藝術教育所期冀的一種實效性價值的發生。
2010年8月14日寫于南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