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動漫節漸成國內動漫產業的一大特色之時,各類動漫論壇亦呈現“相映成輝”之勢:有的與動漫節同步舉行,有的專門以“論壇”為名。應該說,這些論壇上的交流研討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動漫業在理論思考、總結和研究方面的努力。然而,與動畫影視作品制作、技術人才培養、周邊產品開發等領域的熱度相比,我國動漫產業理論研究仍然難逃處于“冷宮”之憂。理論研究的缺失,猶如國產動漫產業的“偏頭痛”。
失衡:重技法而輕理論
如果對近些年出版的各類動漫書籍進行檢索,我們會發現動(漫)畫技法類圖書與動漫理論研究書籍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一套接一套問世,后者則新作寥寥。盡管曾遭遇“花哨簡單、偏重技法、忽視創作性、面孔陳舊單一”的評語,但無礙于這類“怎樣畫漫畫、做動畫”的教程類動漫書籍的繁榮。
而在高校動畫專業開設的課程體系中,除了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少數具有電影學理論傳統的院校以外,其他院校較少開設動漫理論課程。可以說,目前的動畫專業課程多數被鎖定在各類軟件及動畫制作技術的操作實踐上,不同程度存在著重技術而輕視學生文化藝術綜合修養的傾向。
這不禁令外界對動漫人才產生了一種誤解:動漫是一個純技術應用型專業,能夠應用電腦軟件技術制作動畫,能夠畫漫畫,就是動畫人才。對此,已有不少動畫教育者進行了反思:應該成為動畫理論高地的高校,為何卻將動畫專業辦成了“制作職業培訓”?中國動漫的發展進程為何需要理論支撐以及需要什么樣的理論?
在筆者看來,動漫創作與動漫理論應該且必須互相促進,這是天經地義的要理:一方面,動漫創作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動漫理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前者集中了美術、設計、服裝、電腦技術、美學、文學、社會學、營銷學、電影學、表演等要素,具有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因此,動漫的繁榮決不是僅靠熟練使用電腦、繪畫造型能力強就可以做得好;另一方面,來自動漫理論的批評聲音,是營造動畫創作氛圍、引領動畫潮流、關注動畫創作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這種批評不是信口雌黃的感性放言,而是以理為基礎的有據論說。
失聲:動畫批評缺席
動漫理論研究與普及的缺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動畫批評失聲。目前我國動畫片年產量有10多萬分鐘,但對這“10多萬”給予關注并加以評說的文章卻很少,只有《寶蓮燈》、《藍貓》、《我為歌狂》等幾部作品引起了動畫業界的興趣。而對于國外動畫大片和動畫大家的評說,一則局限在如宮崎駿、大友克洋等少數幾位大師以及迪斯尼作品上,二則流于情節、生平介紹,缺少真正深入的理論研究,更遑論顯現自我的批評聲音了。
有人也許會質疑:自2004年以來,動畫藝術理論探討類文章屢屢見諸媒體,有關動漫產品與動漫產業的網站、網頁也是不勝枚舉。不過,在筆者看來,與當前動漫作品的產量相比,這些文章不僅存在數量上的不足,而且存在質量上的缺憾:一是理論思考整體水平尚淺,對動畫問題的探討缺乏系統的藝術理論依托,大多是對動畫現象的感性歸納;二是發現問題和理論創新的能力不足,流于對陳舊美學理論的移植,甚至變成人云亦云、陳陳相因的傳抄;三是選題的隨機性較強,看不到對動畫理論的系統性或系列性研究意向;四是作者隊伍多數是從事動畫創作與教育的新手或美術設計等相關領域的人員,理論素養的根基不穩,真正能進行深層次理論反思的動畫業界干將或藝術理論界名宿尚未介入動畫理論的系統研究。
除了失聲之外,當代動漫理論建設還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弱點:缺乏一個真正的學術性言論園地。市場上的大量動漫期刊都是面向普通動漫迷的商業化刊物,它們以超炫的畫面、花哨的版式、獵奇的信息、快餐式介紹等為特色,那些動漫藝術理論研究類的成果顯然無法登陸此類刊物。許多動漫理論文章只能刊載在非動漫類刊物上,這顯然不利于動漫理論界的交流,難以充分發揮出動漫理論對創作的影響力量。
因此,當前動漫理論建設急需強調建立在理論研究基礎上的動漫批評,特別是對動漫藝術作品和人物的專題性個案研究與批評,正如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院長路盛章所言,“動畫業面臨大發展的歷史關頭,便會發現缺乏理論建設是制約我國動畫長足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大板塊構建動漫理論大廈
那么,應如何構建中國動漫的理論大廈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五大板塊展開:動畫技法理論、動畫基礎原理(概論)、動畫史論、動畫美學和動畫比較研究。
動畫技法理論屬動畫藝術理論的基礎層面,是對動漫畫制作與創作實踐的系統化概括和整理,包括漫畫制作、動畫人物造型、動畫腳本、原畫、故事板與分鏡頭、動畫剪輯合成、動畫軟件應用等。在目前可見的眾多此類書籍中,筆者認為由臺灣許培育編著的《漫畫實戰教程·劇本分鏡篇》最為可讀,該書把十幾年漫畫創作實踐經驗總結提煉成了一本既有操作指南,又有理論闡釋的技法類書。
動畫基礎原理,又可稱為動畫概論,它是對動畫藝術的特征、功能和畫面運動與制作的基本規律等一般性理論的研究論述,其中包括動畫作為產業的整個流程、動畫周邊的開發等,賈否的《動畫概論》應屬該板塊的一本“扛鼎之作”。
動畫史論,是對中外動畫發展歷史進行的系統整理與研究,它為我們了解動畫的來龍去脈、總結借鑒歷史經驗教訓、厘定當代動畫的發展走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參照。我國關于動畫史論的建設已經起步,并有關于中國動畫史的著述問世,但國外動畫史的研究仍多數為零星文章而少專著。就當前動畫史研究論文看,往往偏重資料搜集與挖掘,在理論思考深度上功力薄弱。
動畫美學,指從審美學角度研究動畫與現實的關系及動畫藝術與美術、音樂、電影的關系、動畫形態與特性、動畫語言、動畫風格、動畫類型、動畫結構、動畫樣式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等問題。來自南加州大學影視學院的Vibeke Sorensen教授曾說:“美學(在美術、電影和動畫方面)和技藝是學生們必備的,這會使他們為在數字媒體領域的新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使之比同輩更順利地成為行業的領導者。” 現有的動畫美學相關論文多集中在動畫審美特征、功能、鑒賞的表層論說。
動畫比較理論,也是動畫創作與理論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對“中國學派”動畫、日本動畫、美國動畫、韓國動畫、加拿大動畫以及歐洲各國動畫等之間的比較研究,探討各國動畫的風格流派、藝術表現、語言特征、民族特性等,為我國動畫業的發展提供參照。
此外,我們還應該展開對具體動畫類型或動畫分支理論的研究,如少女漫畫理論、玄幻漫畫理論、美國好萊塢動畫、水墨動畫、電腦動畫等,它們可歸之為動漫形態學領域。這些專門領域的動漫理論研究,將使中國動漫理論大廈更顯豐滿厚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