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也許你會回答,是生命,是事業,是愛情。但是對于臺灣著名插畫師林怡芬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會在什么時候悲傷,什么時候憤怒,才會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對自己有一定了解之后,每當面臨抉擇時,我們才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走最正確的路。”
都說人如其畫,眼前的林怡芬氣質嫻靜而溫柔,嬌小的身形、淑女的裝扮以及帶著幾分甜美的臺灣腔,都像極了偶像劇中溫婉的女主角。近日,她做客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北京的插畫迷們聊起自己畫插畫的心得以及創作過程中的趣事。
“但愿我到80歲的時候是一位可愛的老太太。”
記者:您的作品里一直有種少女情懷,如何保持這份情懷?
林怡芬:我想我的少女情懷來自于十幾歲時的美好回憶。因為我們家是三個女孩子,我們常常分享女孩子之間的心事和秘密,所以我的創作看起來女性思維比較強。在我的心底,一直保留著十幾歲時的那些溫暖的憧憬,那段時間的心情好像無限地在我心中擴張,它會在無形中出現在我的作品中。
記者:能不能說說你的創作習慣?
林怡芬:我認為人生就是由記憶加上現在,再加上夢想組成的。我的插畫中也一直擁有這三個部分。它就像果汁機打出來的混合果汁,蘋果、香蕉和檸檬,哪個多放一點,味道就會有所不同。幾年前,我因為得病做了兩三次手術,當我打著麻藥還沒有醒來時,夢見自己悠閑地在大自然里騎單車,耳邊還能感覺到清風,能聽到鳥叫。于是我把它畫了下來。那段時間我的畫風有很大改變。我的早期作品通常把自己放在畫面正中央,后來我不再把人當成唯一的主角,會把人和環境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我想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在創作中都會有所體現。
“我把全部作品分成兩個方向,一部分是純工作的,另一部分是屬于個人的創作。”
記者:如何平衡個人創作和商業工作之間的關系?
林怡芬:剛開始做這一行時,肯定是工作部分占大多數,讓你沒辦法做自己喜歡的創作,但是不要著急,你要一點點去調整。比如說第一年可能90%都是工作,10%才是自己的創作,第二年你可以把它調整到80%和20%。現在,我剛好處于各占50%的狀態。我的心得是,你可以在工作中挖掘一些新東西、新風格,未來可以把它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我正在試著做雕塑,如果有人看到覺得符合他們的項目,也可以把創作轉化到工作中。這兩方面其實是不沖突的,有時它們會像河流一樣交匯。
“插畫的好與壞其實因人而異,每個人喜歡的風格都會不同。”
記者:評價插畫好與壞的標準是什么?
林怡芬:對我來說,如果在你的作品中看到別人的影子或畫風,我就不太喜歡。這說明你自己的風格沒有成型,原因是你不自信,不敢呈現自己的特色。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如果能挖掘出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好的作品。一位曾給過我很多鼓勵的老師告訴我,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相信自己的,一種是不相信自己的。如果相信自己做得到,再朝這條路努力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記者:看來您很強調個人風格的重要性。
林怡芬:當你還沒有達到專業級別時,可以去模仿別人的東西,這樣你可以慢慢知道自己的筆觸適合畫什么樣的風格,但是你在畫的過程中,要適時抽離它,開始找尋自己的東西。我很喜歡搜集創作的素材,它不一定都是畫,有時候是一些照片、一片樹葉甚至一塊石頭。我還會注意自己喜歡看什么書、聽什么音樂、逛什么地方,慢慢地我會發現,每次搜集到的東西如果攤開來看,其實有一些共同的信號,那就是我自己喜歡的風格。
“插畫設計的難點在于它與觀者的溝通。”
記者:您認為插畫設計的難點是什么?
林怡芬:純藝術是畫家把自己想要做、想要表達的表現出來就好,不太需要照顧到觀者的感受。但插畫就要考慮觀者能夠得到什么樣的訊息,還要考慮有沒有把這個訊息帶出來。
記者:您心目中的日本插畫師的特點是什么?
林怡芬:日本的插畫界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日本插畫家風格都很純凈,顏色也很簡單,他們喜歡淡雅的綠色系、咖啡色系、粉紅色系的畫面,繪畫構成也很簡單。他們的繪畫受到浮世繪的影響,這和他們的傳統有關。臺灣人喜歡豐富的畫面、多彩的顏色,這和臺灣的整體環境有關,我們常常會看到的視覺環境、街道的感覺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會畫得比較精致,有很多繁瑣的細節,會比較注重空間和細節的表現,不喜歡簡略的畫法,這是和日本插畫師最大的不同之處。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張碩
關于林怡芬
東京designer大學畢業,2000年起以插畫創作為主,與《VOGUE》、《ELLE》、《誠品好讀》等雜志合作,曾獲得2007年臺灣出版金鼎獎“最佳插畫獎”。代表作品有臺北101MALL形象廣告插畫、7-11 I-cash卡等,曾于臺北、東京舉辦過多次展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