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四方沙龍深圳特區文化30年講座如期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辦,主講人尹昌龍從深圳特區文化的背景與發生開始,以10年為一個段落,歸納了這30年來特區建設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突破。在黨中央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深圳特區成立30年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一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成為當代文化藝術前沿探索的要地。回顧30年的發展歷程,美術館事業的蓬勃發展為深圳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報在今年曾專訪報道過深圳美術館館長宋玉明;如今,在即將迎來紀念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之際,再次推出深圳又一重要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的訪談。
記者:關山月美術館成立之初就有個先天的優勢,擁有一個“獨步天下”的關山月收藏研究資源。我想知道,成立10余年了,館內在關于關山月的研究上做了哪些具體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陳湘波:館內對于關山月每年都有持續性的研究。從開館至今,我們已經出版了與關山月相關的專著10余本,每年都策劃一到兩個以關山月作品為主的專題性展覽。關山月美術館以關山月及20世紀中國美術為主要研究方向,通過對這一時期的系統性梳理從不同角度和方向對關山月在20世紀中國美術中的地位和意義做進一步的研究。近些年,更是加強了對關山月資料的收集和保護工作。我們與雅昌合作,將關山月的部分代表作進行高仿真制作。同時,我們也開展了對關山月生平資料的整理工作,將大量的照片資料掃描錄入,進一步完善關山月資料庫。對于關山月的研究和資料整理是一個龐大的長期的工作,這也是我們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記者:關山月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在以關山月藝術研究為核心,兼顧20世紀中國美術及當代美術研究,這個學術定位可否考慮和深圳這個城市結合起來?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文化對關山月美術館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嗎?
陳湘波: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自建館以來,根據我館收藏的特點和美術館發展的長遠目標,關山月美術館確立了以關山月及20世紀中后期中國美術及當代美術研究的學術定位,相繼以年度學術專題的形式,推出了關山月與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的系列學術專題展覽與研討活動,如“激情歲月·毛澤東詩意和革命圣地作品展”、“建設新中國·20世紀50至60年代中期中國畫專題展”以及黃賓虹與筆墨問題等學術論壇,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體現了關山月美術館主要的學術方向與建館特色。由于關山月的藝術創作主要在20世紀,要研究關山月藝術,就必然涉及20世紀的同時代很多畫家的研究,因此我所理解的“兼顧”有互補的意思,之間并不矛盾。同時,為響應深圳市政府打造“設計之都”的戰略部署,我館也把當代設計藝術研究課題作為我館的學術定位,努力推進平面設計建設和發展,為展示城市名片、加強國內外平面設計界的交流與合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記者:深圳作為“設計之都”,在藝術設計領域有廣闊前景,不知關山月美術館在創意產業上有沒有什么動作?根據資料顯示,藝術設計收藏是貴館收藏的一個主要方向,目前典藏情況如何呢?
陳湘波: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憑借經濟發展提供的動力,把深圳打造成為中國當代藝術設計的前沿陣地。上世紀90年代在深圳舉辦的“92平面設計在中國”、“96平面設計在中國”展,是中國平面設計業的重要活動;1999年,關山月美術館承辦了“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藝術設計展”,這在中國藝術設計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003年,關山月美術館又舉辦了“03深圳設計展——設計深圳·深圳設計”,在全國設計界引起了很大反響,這也促成了深圳市政府關于打造“設計之都”文化戰略的提出,也由此加大了對深圳設計藝術以及國內外學術交流的統籌和規劃。關山月美術館秉持“締造新的傳統,創造活的文化”的宗旨,適時地提出把當代藝術設計的研究和展示作為本館新的學術方向。作為公益性單位,我館不參與相關產業經營活動,但通過對設計藝術的學術探討,為深圳設計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隨著國際設計藝術常設展賽事的展開,設計藝術作品的收藏成為我館收藏工作的又一重點。我館的設計藝術藏品以平面設計藝術作品為主,比較系統的有德國設計藝術大師霍爾格馬蒂亞斯和日本設計藝術大師秋山孝的海報設計作品,以及我館主辦的歷屆國際設計展賽事的優秀作品,共計921件。
記者:在我的印象中,深圳是個經濟發達的城市,歷史積淀的薄弱應該是其文化發展的一個軟肋。然而,深圳卻同時擁有3座相當活躍的美術館,我想知道館際之間,沒有資源的競爭嗎?您是如何看待3個館之間的關系的?
陳湘波:歷史積淀的薄弱如果說是文化發展的“軟肋”,但也可能轉化為優勢。城市文化這個概念我理解是一個城市市民的綜合素質、行為規范、道德觀、價值觀等等因素的綜合體現,深圳所具有的創新、拼搏、時尚、先鋒的城市文化特質,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可貴品質,也是深圳30年高速發展的基礎。現在深圳已經有6個美術館了,新增加了大芬美術館、觀瀾美術館、華·美術館等,還有以雅昌藝術館為代表的企業和私人機構建立的美術館,這些美術館都有各自的學術定位和確定的選擇方向,不存在資源競爭的現象;相反,我們共同構成深圳美術生態的亮麗風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