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8年的戰爭創傷,8年的痛苦磨難,8年的艱辛和可歌可泣,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留下了深深的難以抹去的記憶。
輾轉73年,3卷珍貴的淞滬抗戰歷史膠片終于從日本漂洋過海,于今年8月23日回到拍攝地上海。撫摸著銹跡斑斑的膠卷盒,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副館長沈建中如釋重負―――“八・一三淞滬戰役”終于有了國內首份電影膠片資料,參觀者今后能親睹抗日戰爭中這第一場重要戰役。日前沈館長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采訪,講述國內首份淞滬抗戰膠卷現身滬上背后的故事。
膠卷出自日本隨軍記者
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辦公室,沈建中小心翼翼地捧出3個小小的鐵盒子。明黃色的鐵盒經歷歲月的洗禮,邊緣已經露出斑駁的鐵銹,3個鐵盒上都貼著紙質標簽,上面分別用日文寫著:“蘇州河肉彈突破”,“大上海淪落”,“大場鎮淪陷”。
“這講的都是淞滬抗戰的典型事件。”沈館長介紹,淞滬抗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八・一三”淞滬戰役。日軍參戰達9個師團22萬余人,傷亡9萬余人;中國軍隊參戰6個集團軍約70個師共70余萬人,傷亡25萬余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
輕輕打開鐵盒,剝開一層仔細包裹的白色宣紙,3卷淺褐色的膠卷完好如初,連膠卷邊緣的每一個打孔都非常完整。“膠卷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完整,還要完美。”已經從事淞滬抗戰文史工作10多年的沈建中嘖嘖贊嘆,這3卷35毫米寬的膠卷總共長30多米,按照每秒24格的速度,這個膠卷能夠連續播放3分鐘。
這短短的3分鐘,是淞滬抗戰文史資料中絕無僅有的3分鐘。
“這種膠卷非常難以保存,常溫下,一不小心就會發霉。之前保存膠卷的應該是個行家。”迎光拉開膠卷,沈建中指點記者品味膠卷的更大奧秘:根據膠卷中近距離記錄的日軍的軍事行動來看,不出意外,這3卷膠卷應該就是日軍隨軍記者所攝。“目前關于淞滬抗戰的影像資料不僅少,從日軍角度記錄的,全中國這是第一個。”
在小鋪子里“撿到寶”
這3盒珍貴的膠卷能夠來滬,還得從長春民間收藏家陳洪剛的“無心插柳”說起。一年多前,陳洪剛開始收集清末和偽滿時期的照片、文史資料,但電影膠片并不是他的收藏強項。
“今年7月,我一個在日本工作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在日本的一個小鋪子見到了5盒特別的歷史膠卷,其中3盒描述的是‘八・一三淞滬戰役’,另外兩盒內容是日軍在山東的戰役。”
見陳洪剛感興趣,朋友特地拍了幾張照片給他傳來。一看照片,陳洪剛立即興奮起來:一定幫我買回來!“我當時看了照片,就覺得這應該是真的,沒多想馬上便決定了。”
事后,他才想起到老電影收藏家常去的“廣播論壇”發帖,將這幾張照片貼上去,請藏友幫忙鑒定。
“這絕對是真的!”“淞滬戰役資料稀缺,在中國收藏界,這樣的資料絕無僅有。”“兄弟,你撿到寶了。”藏友們七嘴八舌,但異口同聲地贊同陳洪剛早點把寶貝弄回來。
通過國際快遞寄回長春
怎么才能將歷史膠卷順利弄回國呢?陳洪剛犯起了難。就在不久前,同樣是在日本,陳洪剛找到了幾張日本侵華的照片,本來已經談好出20萬日幣由賣主快遞到長春,可賣主一看快遞地址是中國,立即改變了主意,以6萬日幣的價格賤賣給了其他買主。
“這件事情之后,我才知道,日本官方和民間對于侵華題材資料的保護非常謹慎嚴格,很少有日本人愿意將資料賣給中國人。即使賣出,日本海關一旦查出,就會直接沒收。”想來想去,陳洪剛還是決定求助自己在日本的那位朋友。
這位朋友在日本工作多年,資信優良,所處行業與郵政有著不錯的關系。思慮再三,由朋友出面買下膠卷,再買來一大摞雜志資料,將這5盒膠卷夾帶其中,通過國際快遞寄回長春。“那幾天,我一直提心吊膽,做夢都夢見膠卷被海關查了,所幸有驚無險,膠卷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擔心膠卷與鐵盒摩擦,陳洪剛還細心地為膠卷包上了柔軟的宣紙。
珍貴膠卷落戶紀念館
那邊陳洪剛剛“接回”膠卷,這邊沈建中就連夜趕往長春。跟陳洪剛一樣,沈建中也是“廣播論壇”的老網民,一看到陳洪剛的帖子,沈建中已經志在必得。
在飛赴長春之前,沈建中已經通過與陳洪剛相識的一個蘇州藏友“打招呼”:“這樣的歷史資料放在淞滬抗戰紀念館,供所有人參觀,是它最好的歸宿。無論如何,請你不要轉讓給別人。”沈建中沒有猜錯,膠卷的帖子一貼出,想要購買的買主絡繹不絕,有的買主出了近10萬的高價。
“當時心里也有糾結,但更多地還是想著‘完璧歸趙’,見到專程趕來的沈館長時,我真正放心了。”8月20日是個星期五,長春突然下起百年不遇的大雨,街道上有些車被淹沒到車頂,沈建中的航班延誤,一直到深夜12點才抵達長春。在賓館中,原本準備要大做“思想工作”沈建中剛打開話匣子,陳洪剛就同意了。“我也覺得這個膠卷回到上海最合適。”陳洪剛說。
經歷了73年的輾轉,3盒珍貴的膠卷終于再次來到上海,并將長久地落戶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成為鎮館之寶。記者了解到,在將膠卷數碼化之后,原本膠卷將進行文物式珍藏,數碼版則將在館內進行循環播放。
“這樣非常好,我一定會來上海看看這珍貴的影片。”8月24日晚上,電話那頭的陳洪剛連聲稱贊。
相關鏈接
淞滬戰役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1937年8月13日,日軍向我駐守寶山路及八字橋的保安部隊進攻,停泊在黃浦江口的日本軍艦用重炮向閘北一帶猛轟,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淞滬戰爭拉開了序幕。淞滬抗戰是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擊日軍入侵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日軍在淞滬戰役中動用軍艦30余艘、飛機500余架、坦克300余輛;中國投入70余個師的兵力,動用艦艇40艘、飛機250架。
11月8日,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日軍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至此,戰役結束。
淞滬抗戰期間,上海人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加抗戰,支援前線。各界群眾都組織了救亡協會。文藝界救亡協會、學生界救亡協會、上海市紗廠工友救亡協會等團體,都開展了宣傳、募捐、演出、慰勞等活動。
全國各界民眾積極支援上海抗戰。湖南學生戰地服務團和福建省民眾組織的慰問團,都到前線進行慰勞。海外華僑踴躍捐獻,支援祖國抗戰,到10月16日,捐款已達330余萬元。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挺進敵后,也從戰略上配合了淞滬抗戰。因此,淞滬抗戰是中國全民族的抗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