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馬扎正名
馬扎的雛形源自胡人坐具成為不爭事實,但馬扎是從什么時候飛入尋常百姓家呢?收藏家馬未都在《百家講壇》中曾拋出觀點:李白的那首《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不是睡覺的床而是馬扎。這樣的探究終不得結果,但至少我們從中知曉,在李白生活的唐朝,馬扎已經不再只是胡人的坐騎專屬了。
胡人的馬背坐具
馬扎,可折疊的便攜小型坐具,不用多余文字描述,馬扎在我們的印象中并不陌生??墒牵R扎緣何冠馬姓呢?過去,人們都是席地而坐,而這個馬扎就是從游牧民族那里流傳開來的。古時,游牧民族都是騎馬馳騁,他們在馬背上打一個扎捆墊上,這便是最早的馬扎,馬扎還有個名字叫胡床。胡人的這件馬背坐具漸漸流傳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件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
過去在夏日里,總會看到一手搖蒲扇、一手拎著馬扎的人們聚坐在胡同口乘涼。而今,我們很少得空到外邊納涼,那些曾經伴著我們的戶外納涼坐具——馬扎也歸隱了。馬扎在鬧市中消退的同時,也被一些藏家視為珍品。
紅木馬扎價值高
馬扎除了按年代細分外,制作馬扎的木質也影響了它的價值。紅檀木、黑檀木、小葉紅檀、雞翅木、烏木等木材都是制作馬扎的好木料。其中,紅檀木的馬扎在現在的市場交易中價值較高。紅檀木屬紅木,硬度和密度高,防蟲防腐蝕性強,制成的馬扎存世時間久。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檀木有消風、消熱的功用,因此使用這種材質的馬扎對人體有益,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
明代馬扎 交易價6900
一個明代黃花梨馬扎在今年4月以6900元的價錢在北京的一家拍賣公司委托拍賣成功,這個馬扎高38.5厘米,寬24厘米,重1748克,黃花梨木質,只是馬扎坐面的藤心是后來配置的。說到馬扎坐面,現在的仿古馬扎在坐面上會有許多新花樣,手工編織一些諸如雙龍戲珠、古典花瓶、喜鵲鬧梅等不同圖案。在馬扎的做工上,明代馬扎造型簡潔,工藝流暢,而到了清朝,馬扎的工藝開始有雕飾。
現代仿古馬扎價約百元 在山東省濰坊市的十芴園民間藝術中心的那條街上,除了風箏之外,店鋪之中擺放最多的便是一件件紅木馬扎?,F代仿古馬扎的生產基地大多基于山東,這些仿古馬扎和我們常見的馬扎外形無異,只是在木材上多一些精美紋飾和雕花,普通馬扎的價錢在百元左右。
從馬扎到交椅
在《馬未都說收藏·家具篇》中提到,馬扎的重大變化發生在宋代,馬扎作為臨時性坐具有一個缺點,即不能倚靠,于是宋人把馬扎的上半部改造成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背和扶手,這樣就可以倚靠了,所以這時的馬扎又叫做“交椅”。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中都提及交椅的功能,就是在行軍打仗時,讓為官最高者休息的坐具,而且交椅還可以在打獵時使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