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是挖寶”。這是中國考古界“泰山北斗”夏鼐先生生前一直強調的職業準則。“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考古人員不收藏文物”。這也是長期擔任“顯赫要職”的夏鼐院長給后輩留下的職業操守典范。
這位中國考古事業的領導者、奠基者,集英國倫敦大學埃及考古學博士“海歸”、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考古所所長、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北大教授于一身,主持并參加了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北京明定陵、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工作,經手挖掘過無數國寶級文物:萬歷皇帝的金絲皇冠,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彩繪帛畫等等。但是,他個人卻對“稀世珍寶”沒有收藏興趣。上世紀80年代,有記者到他家中采訪,卻沒有看到一件古物,連一枚古幣,一件古瓷,一只古鼎之類的小擺設也沒有。
之所以要這樣回憶這位以故的考古學家的高風亮節,是因為玷污考古這項神圣的科學事業的行為時有發生。君不見,掘墳盜墓肆意橫行,文物制假販假猖狂于世,考古被捆綁在地方利益之中,科學考古變成了探寶、淘寶,昔日劫掠敦煌、吐魯番、尼雅等地珍貴文物的外國盜寶者們的幽靈,又在這片土地上游蕩。
假如,我們的科學考古本身就經不起科學、歷史的檢驗;假如,我們的考古人員本身就經不起金錢、權力的誘惑;假如,我們的各級政府沒有對考古這門科學有認真嚴肅理性的認知;假如,我們的民眾總是以探寶、藏寶、發財的眼光去打量考古、炒作考古。那么,這門社學科學就不會有新的進步和發展,充其量是一種披著合法外衣的新的挖寶行為。
1955年,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提出發掘明長陵,首先前去勸阻的就是夏鼐先生。他說:“便是挖出東西來,能解決多少歷史問題呢?”我們現在去挖這個挖那個,到底能解決多少歷史問題呢?夏鼐先生的問題,誰能回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