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王世襄去世了,這叫我感到很遺憾,并非覺得是一顆文化巨星的隕落,而是突然覺得中國最會玩兒的、最懂得玩兒的大玩家沒有了。馬未都也愛玩兒,幾十年的藏品堆滿了一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他們都是玩兒到盡興而不在乎一時得失的。他倆相差41歲,毫無親屬關系,但偶爾看到電視采訪和雜志中的照片,發現這倆人笑起來的樣子極其相似——是否能稱為大玩家的微笑?
編劇尹海峰寫了一個不錯的劇本,戲說古董與小人物發生的關系,這是一種格格不入的關系,這種關系說白了就是你與它有緣沒緣的關系。我父親曾在文革期間用四張不值錢的年畫,換得街坊家四張清代仕女畫,按照今天的價值看得說是撿了大漏兒,誠然這是一種它必屬于你的緣分。我曾假想,這四張古畫若未被家父換得并細心保存至今,很可能它將與它原有的主人一起消失。西方人也愛古董,但西方的古董市場不像中國這么轟轟烈烈,若您走進潘家園,必然感嘆“中國的文物與文物販子如此之多”。當然真假請您自辨。西方的文物多在文物商店中流通,其開價、真偽也不像中國這般虛虛實實,云里霧里。
“贗品”是困擾中國文物玩家的一大難題。如潘家園那人頭攢動的市場一般,贗品的數量早已大于真品。在這個真與偽之間,天天都發生著投機者“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故事。看《五彩壺》你會笑個不停,全因這古玩圈兒里彰顯著世間百態。
影片《五彩壺》圍繞著一個古董壺展開,某建筑工地出土了一把五彩古壺,卻陰錯陽差地遺漏在了以收廢品為生的費品的三輪車上。善良的費品拾金不昧,找到開發商送還五彩壺。然而開發商與持有土地的琉璃廠有約,出土的文物必須上交。所以房產公司的經理當著文物專家的面兒,怎么都不敢認領古壺。五彩壺一時沒有了主人,而費品撿到寶貝的消息卻不脛而走,一場軒然大波由此展開,各路人馬紛紛打起古壺的主意,稀奇古怪的古董商、文物騙子,想發筆橫財的鄰居、調查公司的調查員等粉墨登場。
為什么一個小小的壺會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是這個壺與這些人的緣分嗎?與其說是人們在尋找寶貝,不如說是這個小小的五彩壺尋找主人的一場歷險記。王世襄也好,馬未都也罷,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萬眾矚目的大玩家,是因為他們懂得怎么去玩兒。王世襄先生有言:“莫低莫昂,莫抑莫揚,平允正直,無往不臧。”這可看做是人生的格言,也可看做是收藏的境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