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嘉德四季第22期拍賣會首次推出品茗用具專題“清馨出塵、妙香遠聞”,這些紫砂壺每一件器型和底款均不相同,且價值不菲。 在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上,也有多件古代作品以估價5倍以上成交。而不久前,在中國嘉德2010春季拍賣會上,一把1948年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也以1232萬元創出紫砂壺新紀錄??梢?,一直充當其他藝術門類配角的茶器,已成為收藏市場上的寵兒。
1清乾隆 陳礪成制金蟾方壺
紫砂材質精煉,色澤溫潤,此壺呈圓角長方型,坡狀壺蓋設三足蟾蜍鈕,不論身筒、壺流、壺把皆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整體比例得當。壺身銘刻:“試碾露牙烹白雪。礪成。”并落二字陽文篆書印款“礪成”。
2010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134.4萬元
2清乾隆 紫砂胎爐鈞釉茶壺
此通體施爐鈞釉,藍綠相間,繁密斑駁。爐鈞釉是仿鈞窯紫紅斑所作的低溫顏色釉,此壺為素爐鈞釉,釉面呈藍綠相間的麻點紋,大約以800℃左右燒成,其中以清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制品最精。
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 成交價:15.68萬元
3清 朱石梅銘 申錫制紫砂梅花壺
此泥料上佳,色紅泛黃,造型精巧別致,蓋平頂,帶矮扁橋形鈕。一側有朱石梅銘款識題記。外底刻“茶熟香溫”四字篆體陽文方款,工整秀麗。此為朱石梅銘、申錫制梅花壺。
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 成交價:26.88萬元

4清早期 “陳鳴遠”制博浪鎚紫砂壺
此壺壺蓋連接一條鎖鏈,造型仿古代武器帶鐵索的大鐵錘,即“博浪鎚”。出自清代制壺大師陳鳴遠之手。
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 成交價:72.8萬元

5清乾隆 紫砂荷塘御題詩六方壺
“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紫砂六方壺,造型方正平穩,表面雕刻詩畫雙絕,刀工細膩,堪稱精品。
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 成交價:78.4萬元
6近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石瓢壺原是紫砂傳統造型。顧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創出自我,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型的流暢舒展,反復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顧景舟制石瓢壺乃智欲其圓、行欲其方的砂壺珍品。
2010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1232萬元
7顧景舟 上肩圓線壺
底款:萍叟
銘文: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巖如刻
上肩圓線壺是以線條來展現紫砂壺的美。該壺整器造型雅致秀逸,不失瑰麗,自窄而寬,緩緩膨脹,別有一份寬綽風情。
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 成交價:61.6萬元
8清乾隆 紫砂色泥堆繪山水筆筒
“大清乾隆年制”款
筆筒周身繪蘇東坡后赤壁賦詩意,取其段落“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為跋,落款“庚申夏日寫于聽鶴軒中”,后鈐印章為允昭。筆筒底落“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 成交價:56萬元

9清乾隆 御題詩紫砂壺
此壺以上等紫砂泥料制成,泥質細膩。一側飾篆文詩句“未使尋周明君方得姓名何妨為大隱朝市作公卿”。器蓋中心隆起,珠形鈕,蓋面模印篆文“乾隆御制”銘。此壺圖案均為陽文,工整規矩,頗得乾隆朝之風韻。
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 成交價:12.32萬元
10民國 紫砂茶葉罐
“吳德盛制”款
嘉德四季第22期拍賣會 成交價:1.12萬元
11日本銀質茶葉罐
帶盒
嘉德四季第22期拍賣會 成交價:2.8萬元
12紫砂胎黑漆描金花卉紋瓜棱壺
嘉德四季第22期拍賣會 成交價:15.68萬元
13日本織金翡翠鈕壺
蓋內“織金、金工、北村靜香造”、壺底“織金、亞”款、帶盒
北村靜香(1904-1976),大正12年師事金工名家真鍋靜良,以整塊金敲制壺身(俗稱一塊造)。
嘉德四季第22期拍賣會 成交價:98.56萬元
14日本深谷幽蘭圖錯金銀鐵壺
帶盒
嘉德四季第22期拍賣會
成交價:61.60萬元
清道光 彭年款曼生銘漢鐸壺
此壺身如鐘形,平嵌蓋,蓋墻短平,橋鈕,管形撇口直流,耳把寓三角狀,形制古意盎然,本山綠泥材質,俗稱“段泥”,摻粗熟顆粒,略帶梨皮狀。壺身刻銘:“劍媵,湯君雨生得一劍,字曰‘琴賓’,致函于我,屬制一荈壺以輔之,爰倩楊子彭年摹仲芳式以應,銘斯二字,未悉當否?左方并刻雨翁所作舊詩。”署“曼生”,把下“彭年”款,底鈐四字陽文篆書“阿曼陀室”章款。
2010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72.8萬元
品茗的排場
茶器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春秋的、晉代的茶藥、唐代的揚勺、明代的茶碾到清代的茶果盤,茶器不僅為人們部分重現了茶文化昔日的繁榮景象,也傳遞著古人制茶、烹茶、飲茶、儲茶在方法、習俗等方面的變遷。春秋的古拙,漢代的渾厚,唐代的華彩,宋代黑釉茶盞的深沉,明清青花茶盞的清淡、紫砂茶壺的樸雅……每一件茶具背后都有一朝的茶事, 一代的人文,并讓人們充分領略到各個時代藝術風格的變遷。
據資料記載,中國在唐代飲茶之風就已經非常普遍,長安、洛陽等地甚至家家戶戶都飲茶,茶具的系列化以及茶具真正結束同食具混用都是在唐代完成的。陸羽《茶經》里記載的茶具就有幾十種之多。據《茶經》所載,當時采制茶葉包括采茶、蒸茶、搗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七道工序。而最流行的烹茶方法“煮茶法”則包括炙茶、碾茶、篩茶、煮水、投茶、分茶、飲茶等工序,而這些制茶、烹茶、飲茶的工序在當時都已經有了相應的茶具。到了明代,隨著散茶沖泡飲法的普及,引起了茶具上的變革,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唐宋多見的盞、碗開始被漸漸興起的茶壺所取代,宜興紫砂壺從那時起就成為了一時所尚,而且白瓷和青花瓷的精美茶盞也大量出現,做工極為考究。而清代功夫茶在福建等地的盛行也催生出了大量與之配合的成套茶具。
此外,有資料記載,古人的茶器還以“金銀為上”,但金銀是貴重金屬,價錢昂貴,只有貴族與富人使用,并不普遍。在嘉德四季第22期拍賣會中,日本名家織金壺、銀壺、鐵壺均有不俗表現,也體現出市場對于這一部分作品的定位及定價。其中,“二十世紀 日本織金翡翠鈕壺” 為名家北村靜香作品,最終,此織金壺以估價5倍的98.56萬元人民幣被藏家競得。
可以說,茶文化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而“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這些茶文化演變發展的軌跡都在茶器上留下了印記。
紫砂之道
雖然品茗用具在藝術品拍賣中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一直處于配角地位,但是它們所具有的收藏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紫砂壺,它不僅是我國獨有的鑒賞兼顧實用的傳統茶具,而且也是歷朝文人墨客的賞玩之物,在中國陶瓷史和物質文化史上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
據記載,蘇東坡被貶居宜興蜀山時,留下多首品茗之作,記錄了他對宜興美茶、美水和美壺的喜愛。而從與蘇東坡同時代的文人所留下的詩詞,也進一步證實了當時文人墨客對于紫砂壺的喜愛。發展至明朝成熟后,“一壺重不數兩,而價重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紫砂壺的價值更進一步受到人們的珍視。同時,由于文人的參與,使紫砂壺完成了從工藝品到藝術品的轉身。
據了解,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在吳梅鼎的《陽羨瓷壺賦·序》中曾寫道:“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如今,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顧景舟有一件仿品,價格在60萬港幣左右,可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么珍貴。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稱為萬歷之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在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把1948年由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的“相明石瓢壺”就以1232萬元創出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此石瓢壺原是紫砂傳統造型。顧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創出自我,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型的流暢舒展,反復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
紫砂制壺自萬歷朝以來,歷代名家輩出。清晚期文人制壺更受青睞。嘉道時期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制作的曼生壺即是文人茗壺中的經典之作。今年,在嘉德春拍的另一專場“柔翰清心——書齋雅器紫玉金砂”中,一把“清道光彭年款曼生銘漢鐸壺”,以72.8萬元成交。
紫砂不僅僅是一種泥料,更是一種文化。品名壺,也就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會話,一種意識形態的交流,從而在壺中感受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則體現了文人畫的另一種形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