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書房里,許鴻飛手不離煙。
許鴻飛
雕塑家,1963年生于陽江,1990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現為廣州雕塑院副院長、石磨坊主持、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其雕塑作品系列以“肥胖”為主題,主要以石、鐵、銅為材料。曾受邀在國內外舉辦過一系列的《許鴻飛“肥肥系列”雕塑展》。出版畫冊有《許鴻飛胖雕塑》、《連南雕塑》等。
“石磨坊不是單純的書房,同時兼具酒吧的功能,在這里,我和朋友們除了看書,還可以喝咖啡、喝茶、飲酒、聊天等。”石磨坊主人許鴻飛梳著整齊的大背頭,蓄著魯迅式的濃密短胡子,叼著煙斗,做派講究。畫家黃永玉曾用“一須頂嘴,兩手和泥”來形容這位雕塑家,貼切得很。

許鴻飛創作的“胖女人”騎自行車系列雕塑。作品上的簽名是雕塑展揭幕時朋友們留下的。
多看圖、少看字,書看完便扔
大隱隱于市。“石磨坊”位于海珠區江燕路某條小巷中,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會錯過。它由藝術沙龍和工作室兩部分組成,相隔幾十米。較小的一間是與友人合建的石磨坊雕塑工作室;較大、較新的那間共有三層,是藝術沙龍,包括書房、酒吧和藝術品展覽室,是許鴻飛為忘年交黃永玉建的,黃永玉來廣州時,就住在這里,創作也在這里。許鴻飛介紹,石磨坊已經有過三次大裝修,主要是為了讓黃永玉每次來“都能有驚喜”。“石磨坊”的牌匾也是黃永玉親手所題。許鴻飛介紹,“石磨坊”這個名字來源于他偶然得到的一座舊石磨,它現在被安放在工作室中當茶幾,客人來訪時常圍著它品茶、聊天。甄子丹、蔡瀾等娛樂圈、文藝圈人士都曾慕名造訪石磨坊。
許鴻飛的書房位于石磨坊藝術沙龍二樓,不大。在他的書架中,大多都是用以啟發靈感的影集、畫冊,偶見一些美術史評論集、設計書籍等。和雕塑有關的書也不多,只有幾本雕塑家的傳記。像《西餐廳》、《咖啡廳》、《酒吧》這類實用性強的設計書籍,也出現在書架上。“我不喜歡將舊書籍擺放在書架里。書看完了,從中汲取有用的思想,我就把書扔掉,騰出多余的空間裝別的書籍。就像新陳代謝的能量交換與能量轉變一樣。”許鴻飛說:“若看一本書時能遇上幾句話,對近日生活有啟發,我就會老實記住那幾句話。”書房里有一個獨立的書柜,整整齊齊碼著很多本《石磨坊》———許鴻飛做的關于石磨坊的介紹圖冊。
許鴻飛自稱是搞藝術的,不是搞學術的,“畢竟藝術跟學術是兩回事。”他認為,看書是很隨意的事情,而不是一種負擔。相比起文字,他更喜歡閱讀圖片。由于創作雕塑的緣故,他偏愛飄逸的、夢幻的、充滿動感的圖片。不僅不藏書,他還有一個“撕雜志”的癖好———看到報紙雜志上的好圖片,會撕下來反復看,待領悟了、運用到思維創作中時,便將其清理掉。
藝術家需要時刻培養新鮮感與創意,為此,許鴻飛很關注時尚方面的書籍、雜志。每周,他會在報攤上買諸如《紳士生活》、《羅博報告》、《新視線》、《名牌》等雜志,有關名表、煙斗、飛艇的書、雜志也是他搜羅的對象。“只要是有創意的好東西,即便是在國外,我也會淘回來。”許鴻飛說。有次在巴黎左岸舊貨攤淘舊雜志,就讓他無意中獲得了寶貴的靈感。“那批雜志有很多1949年前后拍的黑白照片,在一張圖片里,男男女女都坐在自行車上面,與巴黎廣場古老建筑相映成趣,突然,一個豐滿身影映入眼簾……”許鴻飛至今對細節印象深刻。受到這些圖片啟發,他創作了充滿動感的“胖女人”騎自行車系列雕塑。
聊天中,記者問許鴻飛,假如有一天流落荒島,會帶什么書?許鴻飛說一定會帶上一本動物學《大英百科全書》,還有一本開拓思維的地質學書籍。“當然,一本對美感有啟發的《花花公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他笑道。
藝術家要“玩”出新鮮來
在石磨坊2100平方米的三層空間里,除了諸多黃永玉所作的書畫、雕塑作品外,許鴻飛創作的“肉感”十足的“胖女人”雕塑隨處可見。這些“胖女人”個個神態各異,憨態可掬:有的跳繩,有的蹬車,有的逛街,有的趕鴨上架,有的圍坐喝茶,有的在煙斗上起舞……曾有朋友開許鴻飛的玩笑,稱他是靠“胖女人”出名的。
石磨坊在這些大大小小“胖女人”作品的圍繞下,充滿動感,也體現許鴻飛鮮明的審美取向,這些風格是他慢慢悟出來的。“學藝術時,我們了解某個藝術家的作品,不一定要去走他的路,最好是體會了,再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和道路。”許鴻飛回憶起在美院學習的經歷,對藝術、對閱讀有一番體會,“在美院接受教育時,我很喜歡羅丹、亨利·摩爾、米開朗基羅、畢加索的雕塑,我看了很多關于他們的書籍,同時,也看法國、意大利諸多藝術家的系列書籍,了解他們的生活、創作的過程,也慕名到國外拜訪過他們的工作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