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中,當消費行為對旁觀者產生有利影響時,稱之為“消費的正外部效應”,那些產生了正外部效應的消費者,則是“消費正外部效應”的制造者。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收藏界趨火,涌現出大小收藏者數千萬。其中,被稱為“京城四大玩家”之一的馬未都,可謂最大的收藏消費“正外部效應”制造者。
與許多投資型藏家不同,馬未都的收藏行為屬于消費型。
馬未都在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玩收藏,當時收藏者極少,搞收藏根本無利可圖。每天早晨,北京國營文物收購點還沒開門,賣老瓷器的農民便排出數百米長隊,文物的價格極低,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窯碗僅10元錢。馬未都收藏古玩,完全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喜好,他說:“沒別的,我就是喜歡玩。”他把老瓷器買回家,躺在被窩里一宿一宿摸著看,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他也因此被看作傻帽兒、被譏笑玩物喪志。
馬未都的“玩”,很快產生了巨大的“正外部效應”。
90年代,收藏漸成風尚。此時,馬未都已收藏古家具、陶瓷、玉器等逾千件,且心得日深。他1992年出版的首部專著《馬說陶瓷》,被視為收藏者的啟蒙讀物;他1997年出版的《明清筆筒》和2002年出版的《中國古代門窗》,在收藏界引起強烈反響。馬未都還多次應國內外著名高校邀請,做專題講座。2008年,他作客央視《百家講壇》,熱播50余講。隨即,他出版的《馬未都說收藏》系列和《馬未都說》系列熱賣,成為大眾的收藏指南。
馬未都制造的“正外部效應”,突出體現于他創辦的“觀復博物館”。
為展示豐富的收藏,馬未都從1992年起為開辦博物館奔走。1996年,他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獲批,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他在館內布置客廳、書房、臥室、茶室,參觀者可以走上老地毯、掂量官窯器的重量、觸摸老玉器的手感、翻看老家具的結構。1997年以來,該館還舉辦過中國古代金屬工藝、門窗、家具、銀器、瓷器等大型展覽10余個,接待參觀者數以萬計,大受好評。
不過,“觀復”在成立后也曾面臨生存困境。
因為“正外部效應”的制造者與受益者分離,經常導致制造者的“成本溢出”。和所有私立博物館一樣,“觀復”也被資金困擾。微薄的門票收入與高昂的運營費用相比,顯得微不足道,館址因此從繁華的市中心搬到了郊外。除了門票,“觀復”的收入另有提供收藏知識及鑒定證明的報酬、場地出租及衍生品出售,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馬未都的個人名氣。而馬未都思考的是博物館的傳承:他希望假使自己不在了,博物館仍能健康生存。
與許多私立博物館苦苦期待政府補貼不同,馬未都另求生路。
經濟學中的“科斯定理”認為:除了通過政府的干預,還可以通過利益各方的協商將“外部效應”內在化,從而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國外,一些私立博物館將個人資產轉化為社會資產,成立董事會或借助基金會作為托管機構,理事會制度是很多博物館的成功模式。
為了擺脫個人能力的局限,馬未都決定依靠社會力量。
“觀復”于2004年開始理事會制改革,2007年正式實行理事會制。“觀復”的每位理事都是主人,館內重大決策須經理事會集體投票決定。這樣,來自董事會幾位企業家的撥款、來自理事們的不定期贊助、來自博物館會員的會費,使運營資金得到了有效保證。2008年,“觀復”第一次實現盈虧平衡,成為全國數千家公私博物館中的特例。2010年6月,馬未都又創建了“觀復文化基金會”,他將把名下的文物全部捐獻出來,由基金會理事會統一管理?;饡邮芰耸着鐣杩?000余萬元,捐款者既有富人也有普通人,甚至包括打工者。
馬未都讓個人收藏社會化,為私立博物館再創范本。
“觀復”的名字,得自《道德經》中“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馬未都把自己取之于社會的“公物”再次“歸公”,由此,這位最大的“正外部效應”制造者,所制造的“正外部效應”將持久延續下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