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畫壇,表現水鄉的作品不少,表現水鄉的名家也很多。最著名的有國畫大師李可染、旅美油畫家陳逸飛等。他們在水鄉風景畫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還有一位畫家,他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審視水鄉的風土人情,用特殊的手法去再現水鄉的柔美寧靜,將現代人文哲學融合在情境畫作里,這就是國畫、油畫皆擅長的吳冠中。
在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吳冠中是一位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他的藝術思想與藝術實踐不僅在同時代畫家中獨樹一幟,而且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在吳冠中眼里,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系、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人們無法回避的因素影響;藝術品的優劣,能否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后人往往更清楚、更準確。吳冠中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關照照鏡子的人。“凡外重者內拙”,智者所見略同。因此,吳冠中的畫作不單是畫面的柔美、構圖的精美,還從中體現出對大自然的崇敬,以及人文精神由內而外的融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吳冠中的藝術觀念和繪畫創作不斷引發波瀾,進而推動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變化和發展。
“我常常思索,人和動物之間沒有語言,他們心中互相認識的界線在哪里。/在遠古創世的清晨,通過哪一條太初樂園的單純的小徑,他們的心曾彼此訪問過。/他們的親屬關系早被忘卻,他們不變的足印的符號并沒有消滅。/可是忽然在些無言的音樂中,那模糊的記憶清醒起來,動物用溫柔的信任注視著人的臉,人也用嘻笑的感情下望著它的眼睛。/好像兩個朋友戴著面具相逢,在偽裝下彼此模糊地互認著。”這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園丁集》里的一首詩,卻被吳冠中用以詮釋他的畫作《柳塘雙牛》(見圖)。

柳塘雙牛
《柳塘雙牛》創作于1993年。整個《柳塘雙牛》的幅面,便是在如絲的柳條掩映下的河里游弋著的兩頭水牛,一老一幼,一大一小。兩頭水牛側著頭,撲扇著耳朵,似乎正在聆聽和傾訴。老水牛連綿的脊,在柳絲的飄拂和河水的漣漪里隱約若現。而它們悠長睫毛下汪汪靈動的雙眼,與它們微微皺著的鼻翼,還有欲張還閉的唇,甚至是舔著唇的粉紅的舌,卻讓人分明覺得它們其實便是兩個正相注視著的人。
吳冠中引泰戈爾的詩句詮釋他的畫作,成就了《柳塘雙牛》這一獨特的寓言畫,其中的水牛,便是吳冠中寓言里的“人”。畫面里的水牛暗示或象征的是純中國式的哲學世界里的具有完全人性和健康體格的人。整個畫面都被安置于一派恬靜而溫馨的田園風光里,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思想里典型的中國化的人居環境和生存環境。別具意味的是,畫面里兩頭水牛均沒有被拴上繩子,這更是對人的身心自由和完整的深沉呼喚。而年幼的水牛在水中恣意的嬉游,特別是老牛蜿蜒的脊線正好圈住小牛這一藝術處理,又意味著我們應該創造和保證寬松的環境和氛圍,以利于成長中的人的發展。于是,人際不必再緊張或嚴苛,人們不必在偽裝下模糊地互認,人們可以溫柔地信任彼此。
一代大師,其審美自然是多個形態多種形式的,而這“多”恰恰又反過來成就其“大師”地位。蘇軾突破為文為詩的窠臼,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便是如此。而作為中國當代畫壇以及拍壇地位不可撼動的大師,吳冠中的畫作題材并不局限于傳統牢籠,事事物物皆可入眼,皆可入畫,體現了畫作美學與處世哲學的完美融合,堪稱經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