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舉行的中國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方青白玉"信天主人"印璽由于其尺寸為同類中最大而格外引人注目。面對近來眾多宮廷珍品的驚艷亮相,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呢?參考當年的宮廷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拍場投資重要參考
"信天主人"是乾隆皇帝很喜歡的名號,制作相應的寶璽是很自然的事。根據現有實物和文獻推斷,此次拍賣的這方青白玉"信天主人"印璽制作時間大約在乾隆51年,在《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中有兩條材料記錄了此寶的制作情況,從中可知此方青白玉信天主人玉寶的具體制作過程:乾隆51年5月22日內廷將刻好鈕的玉寶連同印文設計稿發交蘇州織造刻字,蘇州玉工刻好字后于同年9月12日送回造辦處,進呈乾隆帝御覽,半個月后又將此玉寶交給造辦處廣木作配匣盛裝,最終置于懋勤殿中使用。整個過程歷時近5個月。
類似的情況在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非常普遍。自從2009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水波云龍"寶座以超過8500萬港元成交,創下中國家具拍賣紀錄之后。各式各樣的皇帝寶座就紛紛露面,但從最終的成交情況來看,能夠收到追捧的,都是有明確記載的,像在2009年秋拍中,清乾隆紫檀雕云龍紋寶座成交價格達到了1120萬元。據清宮檔案記載,此寶座為大清皇帝賞賜給其弟恭親王之物,一直為恭王府珍藏,清末民國初從恭王府流出,被武漢陸羽平幸得收藏,陸氏并在寶座靠背的背面素板面鐫銘,簡要記述了寶座輾轉經歷,亦進一步證明寶座流傳有緒,更顯珍貴難得。
權威著錄內涵豐富
宮廷藝術品成為拍賣熱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來源可靠。宮廷藝術品絕大部分流傳有緒,有的見諸著錄,如乾隆至嘉慶年間曾將宮中收藏的歷代法書名畫鑒定著錄編成《石渠寶笈》初編、重編、三編,加鈐石渠寶笈等璽印,這些如今已成為拍賣市場追捧的熱點,有的還有原裝盒匣,不同流俗。同時,像清內務府陳設檔之類的,是清宮各處殿堂陳設物品的清冊,共有 682 冊。從近年來的收藏市場來看,許多著錄書籍本身就是來自清宮的檔案,像《清宮瓷器檔案全集》,收入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皇宮舊藏有關瓷器檔案影印件十萬余頁,藉此可以解讀清廷瓷器燒造的政策,集中反映了清代皇家對瓷器生產的管理。
比對收藏謹慎為上
與現代的著錄書籍相比,清宮舊檔只有文字,而沒有圖片,這無疑是一大"致命傷",對于造假者來說,完全可以根據舊檔中資料進行造假,而從拍賣結果來看,就是同一種類型的拍品,會有天壤之別的價格。就拿已清乾隆·青花穿花龍紋梅瓶來說,在清宮檔案中,有乾隆三年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仿宣窯青花"的記載。在今年的春拍中,其成交價達到了3584萬元。而從以往的拍賣價格來說,早在2001年秋拍的時候,一件同類型的梅瓶,成交價超過了1300萬元,而在2008年春拍中,一件成交只有599.5萬元。 因此,僅僅參考清宮檔案中的一句話,就貿然進行投資并不可取。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拍場看到相關于清宮檔案有關的藝術品時候,對于一些表述要引起警惕,比如,"從此器的做工、藝術風格推斷,應為康熙時內務府造辦處奉敕所造"、"這種藝術品的制作工藝在清宮檔案中也有記載"、"工藝品的造型等,均符合清乾隆時期造辦處琺瑯作風格"。而像"參閱"、"參考"的字樣,投資者也應該引起注意,說明雖然其可能和清宮檔案記載的想象,但實際上并不是指同一件物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