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榮,收藏古陶器二十余年,耗盡大半生財力,集磁州窯瓷數百件。他曾經想過建一家私人博物館,卻發現此路障礙重重,奈何自己不是馬未都,只好作罷。隨著年歲日增,老榮開始考慮將自己的藏品全部捐獻給國有博物館,可一連串煩惱也隨之而來:捐哪家?怎么捐?
在解答老榮的疑惑之前,我們先要假設一些前提:老榮的藏品很開門,不存在真偽疑問,品相也比較完整,文物也屬正常渠道獲取。接下來的步驟其實很簡單:首先,老榮先要判斷自己的藏品適合哪家博物館,面對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這類精品文物云集的國家級博物館,老榮的磁州窯瓷器全部入藏的幾率并不大;若轉為考慮地方博物館,既可以是河北省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磁縣磁州窯博物館——這幾家博物館都以磁州窯瓷器專項收藏著稱,也可以是還在興建之中、藏品需求缺口較大的海南省博物館等,老榮需要根據保管、陳列、專家等因素以及入藏可能性做出綜合判斷。在確定了一家或幾家意向博物館之后,老榮便可以開始具體的接洽事宜了。接下來,老榮應該與這些博物館的文物征集、保管部門人員咨詢、溝通,并提供自己藏品的圖片資料供專家審核。最后,如果這些藏品經過專家意見可以入藏,老榮只需再與博物館簽訂捐贈協議便可完成整套捐贈程序,老榮也就可以獲取那象征著至高榮譽的收藏證書了。
但是,為何今天圍繞這一話題還會出現那么多負面的聲音?比如南方某省級博物館的專家語出驚人,“現在的私人捐贈者要么圖名,要么圖利,要么都想要。”這位專家抱怨道,由于國有博物館財政撥款非常有限,很多情況下都難與私人收藏家“達成共識”。再比如東北一位紅山玉藏家,幾次欲將手中“國寶”捐獻給某國家一級博物館未果,他憤然道,自己的藏品都有知名文物專家出具的鑒定證書,怎么就捐獻無門呢?
兩種對立的聲音,分別來自博物館專家與民間藏家,雙方看似振振有詞,卻都犯了片面的錯誤。一方面,藏家的捐贈行為離不開動機的支撐,“捐,棄也”,捐獻意味著要放棄曾經擁有的摯寶,如果僅僅為了“圖利”,古董店、畫廊或是拍賣市場都是更好的選擇,而非“財政撥款有限”的國有博物館;至于“圖名”一說,更是對捐獻者的不尊重,對于那些真心獻寶的藏家而言,榮譽高于一切,豈可貶言之。另一方面,對于藏家而言,“捐獻無門”亦是過于狹義的理解。捐獻之路是否坎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藏品的質量與藏家的心態,既不可迷信鑒定證書,也不要迷信大型博物館,只有量體裁衣,量力而為,才能為自己的珍藏尋找到合適的歸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