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中立
刨“自留地“,還是種“公家糧”? 當藝術家,還是做行政官員? 自1980年憑油畫《父親》一舉成名后,從32歲到62歲,羅中立始終困在雙重身份的尷尬之中。輕松的世俗成就,過好的運氣,是否會給藝術帶來傷害?一朝畫農民,是否永生畫農民?上月,羅中立舉辦了15年以來的第一個大型個展“語言的軌跡”。這位當代藝術家交出的作業,正是自我掙扎、自我超越的鮮活標本。
央視主持人王小丫曾問自己的父親,爺爺長什么樣。父親告訴她,去看看一幅叫做《父親》的油畫,爺爺和畫面里的人一樣。
2008年春節,在朗誦一篇有關父親的征文時,這位川籍主持人再次提到羅中立的《父親》。油畫里,那位大巴山老農——沉默、行動多過語言,皺紋里鐫刻著滄桑,滄桑里又蘊含著柔情,手可能粗糙,卻非常溫暖——成為國人心中農民父親的現實主義寫照。
1980年,羅中立憑借特大號肖像—《父親》,一夜成名。策展人黃專把羅中立稱為1980年代到1990年代唯一一位以單幅作品成功的藝術家。
30年來,出入公眾視野的羅中立更多是行政官員身份:12年前,50歲的羅中立出任四川美術學院( 以下簡稱川美) 院長;一年前,過了法定退休年齡的羅中立被任命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院長。
繼《父親》之后,作為藝術家的羅中立在圈外寂靜無聲。直到1個月前,一場名為“語言的軌跡”的羅中立大型個展在川美內的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舉辦。這是15年來,羅中立作品第一次大規模亮相,也是62歲的他親自介入并主導的第一個大型個展。這個展覽還有望延續到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