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為了全面了解存世的中國古代書畫的狀況,國家文物局組成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集聚啟功、謝稚柳、徐邦達、劉九庵、楊仁愷五位著名專家,前往各地巡回鑒定古代書畫藏品,開展普查鑒定工作,編制古代書畫目錄。
在上海,鑒定組相繼對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文物商店、友誼商店等10余家單位的庫存書畫進行了甄別鑒定。
鑒定組來到上海朵云軒后,業務管理人員打開庫房,讓專家們細細甄別鑒定。他們沒有想到,除了上海博物館之外,朵云軒的古代書畫藏品數量如此之豐,品質如此之高,清代和民國初年的作品,甚至超過了上海博物館。專家組普查鑒定結束后,將鑒定認可的中國古代書畫匯編著錄,出版了《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結果,朵云軒書畫藏品有1172件錄入,竟超過了除上海博物館外其他9家單位的總和1097件。朵云軒收藏書畫的實力,由此盛名遠揚。此后,上海博物館、遼寧博物館都聞訊前來,分別從朵云軒選調了84件和218件珍品充實庫藏,其中有宋趙汝愚《楷書書札》、元佚名《青山畫閣圖》等難得一見的絕品。
上世紀60年代朵云軒重組之后,書畫收藏逐步形成規模。當時為了發掘和收藏中國古代書畫,業務人員騎著“黃魚車”,大街小巷到處跑,張貼朵云軒征收書畫的告示,吸引市民前來出售字畫。只要了解到點滴信息,業務人員總是上門尋求,由此獲得了諸多價值連城的珍寶。
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宋拓《王羲之圣教序》的獲得,就是一個經典的故事。一次,朵云軒業務人員王壯弘來到茂名路張家花園處一戶人家,主人取出一堆碑帖,價值都不大。翻看之中,從紙堆中掉出兩張殘片,王壯弘一看,竟是宋拓《王羲之圣教序》的其中兩頁。原來,主人家已經將這部拓片拆散,用來墊東西派用場了。趕緊動員主人尋找散片,翻箱倒柜,湊齊了大部。還缺兩頁,卻遍尋未得。一連幾天,王壯弘天天去尋找,最后終于從煤爐灶頭旁邊找了出來。經過精心裝裱,這部度盡劫波的國寶級碑帖又重現光彩,經征調,成為國家的館藏珍品。
朵云軒豐厚的館藏,曾在“文革”中一度瀕臨險境。面對紅衛兵要來“掃蕩封資修”的威脅,朵云軒員工以智慧巧妙應對,成立自己的紅衛兵組織,大造聲勢“自我革命”,對外聲稱一把火燒掉了“四舊”,將庫房貼上封條,暗地里卻將書畫等藏品封存隱藏起來。后來,又用車將藏品安全轉移到黃山“小三線”倉庫,還安排專人負責守護。正是朵云軒員工對中國書畫藝術的熱愛和辛勤付出,為祖國發掘和保存了一大批珍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