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大張旗鼓地進行各種當代藝術項目的今天,由于缺少本地資本力量的支撐,一些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在廣東成長后卻不得不移師海外;廣東當代藝術在本土的氣氛大大遜色于北京、上海或西南地區。在藝術機構的眼里廣東當代藝術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從外地的張江美術館、本色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和北京的偏鋒新藝術空間,到本地的53美術館、朱子畫廊、博爾赫斯藝術空間、騰挪藝術空間、扉藝廊和如意畫廊,大家都在不遺余力地為當代藝術貢獻一份力。
失落還是自覺
李瓊波(廣州53當代藝術館館長)
退潮之后的廣東當代藝術
廣東當代藝術近一段有些沉寂下去的感覺,一些朋友北上了,也有些轉向其他領域發展了,甚至還有一些沒有消息了,讓人心里有些遺憾。當然我指的僅僅是我們所看到的、浮在表面上的視域,也就是說,這陣子廣東當代藝術沒有前一陣子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前熱鬧了,不再像美術三年展期間,“和后殖民說再見”的口號轟動性地搶占社會輿論,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那時當代藝術出盡了風頭。當然,2007~2008年當代藝術的行情沖到最高點,有藝術家們自身的努力,也與整個世界藝術品熱炒的大潮分不開。似乎可以說,金融危機以后,隨著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的門檻提高,理性增強,當代藝術的影響力在世界上,也包括在廣東的回潮,讓大家有些不太適應,出現了少許失落感。
廣東當代藝術青年群體的崛起
但我卻認為,當代藝術本身的發展,并沒有因市場的回落而止步,藝術家的創作有其自身的規律,外界經濟因素雖不是說全無影響,但歸根結底影響力有限。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鎮之一,廣東從不缺少朝氣蓬勃的民間力量,如80后畫家群在小洲村的集結,如小谷圍青年美術教師群,他們帶領的美術專業學生,所進行的富有成效的創作探索,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只是限于宣傳力度或者藝術家本身的低調選擇而不為大眾所知。流于表面的熱鬧甚至容易帶來眾聲喧嘩和遮蔽,增加了價值甄別的難度。經濟形勢的回落,反而給真正有眼光的收藏家,以及真正有實力的藝術家提供了機遇。我對廣東當代藝術滿懷信心。
當代藝術需要更多的參與者
5年前,我們剛開始接手《畫廊》雜志時,廣東當代藝術的發展正處于上升趨勢,雜志的整個編輯方向還是往當代藝術,特別是廣東當代藝術這一塊有比較大的傾斜。5年來,隨著對當代藝術逐漸深入的了解,我們更希望能夠踏踏實實為當代藝術做些實際的工作,廣東需要更多關注當代藝術的平臺和窗口。因此也就有了53美術館的誕生。53美術館“睬你都傻”說明了廣東當代藝術的狀態,表明了廣東當代藝術在當前的一種超然事外的態度:走自己的路,不為外界所動搖。這也算是一個異質的聲音。廣東當代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許許多多藝術家這么多年來默默的堅持,希望往后能有更多方面的力量去共同支持。
我覺得,當代藝術雖然在當下還是“新生”事物,體現出一定的先鋒性、新銳性、超前性和啟蒙性,但在不遠的未來,它必將成為一個歷史,成為經典。53美術館是一個嬰兒,需要在座每一位的支持和呵護。我們也希望,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共同參與和見證當代藝術的輝煌!
獨善其身,蓄勢待發
朱述賢(朱子畫廊總監)
廣東的當代藝術和北京、上海及四川相比有較大的區別,主要在:一、當代藝術生態環境不夠健全,這其中有地方政府支持力度遠遠不夠的原因;二、缺乏重量級的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影響重大的藝術批評家也寥寥無幾;三、當代藝術收藏隊伍不夠強大,一個成熟的當代藝術市場尚未形成;四、為數不少的當代藝術家“北漂”使廣東當代藝術的發展壯大更感缺乏后勁。所以,這便造成了廣東當代的藝術生態不夠健全,藝術市場不夠成熟,藝術家投奔“解放區”成為一種時尚,而且“出走”的往往是較為優秀的藝術家,這幾種現象和藝術機構的變動(誕生、發展、破產、結業或者搬遷)不無關系,這又進一步拖緩了藝術市場的成熟進程。
然而,廣東當代藝術和其他方面一樣,具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這種不甘居人后的態勢在藝術家及藝術機構中不難見到。起碼廣東當代藝術少了些過分追逐市場的浮躁心態,藝術家相對來說比較能沉下心來進行藝術創作,有更強的創作欲望及創新意識;藝術機構更能靜觀其變、尋求突破,積蓄力量,“收拾舊山河”。因此,朱子畫廊選擇廣州作為根據地,近期又開辦了“香港朱子畫廊”,同時準備近期設立“朱子畫廊北京辦事處”。從事藝術是一件讓人很享受的事情,一定要有好心情,切忌浮躁,要遠離急功近利。朱子畫廊是成立不到十年尚需繼續“獨善其身”的藝術機構,需要不斷吸取養分,需要完善自我的好環境,廣州就很適合。
我認為,收藏家應該會對廣東當代藝術充滿期待的,他們期望廣東能出震撼性的、重量級的、國際性的當代藝術作品。藝術家會期望廣東當代藝術市場盡快成熟一些,就算他們當中有準備“北漂”的,其實心里還是希望不需要走,他們還是喜歡廣東多一些。至于大眾,我想他們首先希望能看懂并喜歡當代藝術,這和當代藝術生態環境的建設及其普及有關。如果當代藝術能為大眾所喜歡并收藏,那么,當代藝術將迎來它的第二個春天,當代藝術的燎原之勢也為期不遠了。我認為廣東當代藝術的光明前途大有可為,一定會在中國當代藝術有一席之地,甚至有一天會領航中國的當代藝術的。廣東的藝術家們和藝術機構應該有這份自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