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飄渺之間,經常與摯友交流古玉收藏方面的東西南北;現(xiàn)實生活中也拜會過形形色色的古玉收藏愛好者,面對良莠不齊的古玉收藏市場,往往感慨萬千,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目前的現(xiàn)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所謂“百花齊放”,也就是大江南北的愛玉人分成了若干收藏群體,比如紅山的、良渚的、齊家的、巴蜀的;每個地域各自為政,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和合理的交流,民間的交流和探討也僅僅是建立在小范圍之內,不被認可,也難成氣候。一些大的古玉收藏組織也只是經濟利益第一,很少舉辦專業(yè)的、能提升鑒賞水平的活動。收藏愛好者對古玉的全面認識和相互了解的缺失也就可想而知。
“百家爭鳴”,正是由于每個區(qū)域出土地的環(huán)境及玉質不同,對玉器影響而產生的表象也不盡相同,所以在鑒定古玉的方法和理論上會存在著種種差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自站在自己收藏的角度看問題,很難達成統(tǒng)一,這樣勢必會扼殺掉很多出土資料中沒有或是地域特性很強的古玉,再加上某些學院派不正確的導向,所以造就了古玉鑒定知識和理論的眾說紛紜。普通收藏者信奉學者專家,學者專家更容易得到媒體的推介,他們的理論也就會傳播的更快,殊不知,某些學者的鑒玉理論是建立在代代相傳的固有模式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大量的實踐之上,他們有的不是從心靈深處喜好古玉,而是一種工作的安排,“學者”稱謂,也就自然成了工資待遇機制中的自然產物。而民間藏品大多無據(jù)可考,雖然有之,也是避而不談,怕惹火上身。這就造就了學院派和實戰(zhàn)派的觀點分歧。學院派講究有據(jù)可考,無據(jù)可查一概斃之;實戰(zhàn)派講求實踐出真知,符合出土規(guī)律,皆可看好。加上某些學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而做出的違心行為,更讓古玉收藏市場迷霧重重,霧里看花。
如果某些專家學者真正的從實實在在地玩玉中得出經驗,能與研究玉文化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那他們將會成為古玉鑒定界當之無愧的領袖。
割據(jù)四方的局面,不正確的輿論導向,加上日新月異的造假技術,勢必把眾多的古玉收藏愛好者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云;讓人們談玉色變,不敢越雷池半步。
這就是不甚樂觀、畸形的古玉收藏市場!
正確的古玉鑒定知識和理念,是收藏者面臨的一個最大的瓶頸。它不在于你讀了多少本書,通曉了多少玉文化的內涵,更不在于你玩收藏的年齡有多老;而是基于你上手玩了多少件老玉而積累了多少的經驗,以及你對古玉有多大的癡迷和悟性。
古人言:“一歲不成驢,到老是個驢駒子”,一開始你鑒玉的的理念和知識是建立在不正確的思路之上的,再加上你對古玉鑒賞沒有太大的悟性,所以你就會固執(zhí)地把你的路子走到底,走到黑;更甚至會以你自己的思維思考方式去打擊挖苦別人。
鑒定古玉,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古玉的新老問題,也就是古玉在當時環(huán)境里,幾百上千年形成的各種特性在玉器上的表象。拋開這個前提,先去看什么玉質,形制,工藝,自然會本末倒置,只有把這些特征形成的原理搞明白,鑒定玉器,不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像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無論他穿什么時髦的裝束,做什么最先進的美容,從后面看再怎么年輕,但無處不在的歷史滄桑感,絕對會讓他實際年齡外的偽裝無處遁形!這一點,往往會被很多專家和學者忽視,現(xiàn)實生活中也接觸過很多類似的人和事。
知識不是永恒不變的,隨著考古的發(fā)掘,你不斷地實踐、交流、探討,從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中吸收更多的營養(yǎng)和知識,辯證和理性的看待一切未知的問題,你的經驗和水平就會水漲船高。有了更多的你,古玉收藏市場才會健康、有序、長久的發(fā)展下去……
面對古玉收藏的如此現(xiàn)狀,從一個古玉收藏愛好者的角度,提幾點建議,希望被認可和鼓勵,更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1、確立古玉在收藏中的地位。
目前,古玉被列為雜項收藏之中,實在是覺得冤屈,感到深深地無奈和郁悶。
中國玉文化綿延近萬年,并且從沒間斷,它不僅呈現(xiàn)了古代的禮制與文化內涵,把儒家思想有機結合在一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代的謙謙君子,還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其歷史價值和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非同小可,不容忽視和漠視!!!
銅器,出現(xiàn)在新時期時代晚期,書畫,出現(xiàn)在漢代蔡倫發(fā)明了紙張以后……,目前還沒有哪一種古代收藏品能取代它在文化中地位,把它列在大項之外,太不可想象了。國家和組織,不從輿論導向上正確引導和支持,古玉收藏將會雪上加霜,更加艱難。
我嚴重呼吁:它不僅要單列一項,而且應該排在眾多收藏類中首位。
希望更多古玉收藏愛好者一起努力,也希望國家相關部門重視古玉的研究和收藏,讓玉器收藏名至實歸,讓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好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發(fā)揚光大。
2、重視民間收藏。
民間古玉收藏,自古有之,雖然漢代以前禮制的限制,平民百姓無法滿足收藏的欲望,但宋元以后古玉進入尋常百姓之中已是平常之事。現(xiàn)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步開始重視文化品位的提升,由于這兩年股票、期貨、房產市場的冷淡,字畫瓷器高仿品的泛濫,許許多多的人想涉足或已經涉足了古玉器收藏的領域。
縱觀古玉出土的數(shù)量,幾個官方的數(shù)據(jù)可想而知:
安徽凌家灘文化的一個墓葬中出土玉器300多件,層疊了六層;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一個妃子的墓葬里出土玉器755件,還不算瑪瑙、松石之類;
山西曲村西周的一個夫妻合葬墓里,出土玉器1000多件。
從夏代開始,到清代結束,共有559位帝王,當然都是一把手,再加上歷朝歷代的諸侯王、達官貴族等等,不計其數(shù),難以統(tǒng)計。大家都知道,自漢代往前推進,墓葬的藏俗,都是嚴格禮制進行的。你自己想象吧,地下到底會有多少東西呢?!
我們已知的,到目前為止,發(fā)掘的25座漢代諸侯貴族墓中,其中18座已經被盜。漢代的防盜措施可謂是固若金湯,都能被盜,何況是其他朝代的墓葬呀!!當然,這種被盜,不一定完全是現(xiàn)代所盜,因為自漢代以來就有,宋代極致,80年代亦瘋狂一時。
然而,盜出的東西,真正走出國門的,與國內的民間藏品相比而言,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一點,大家從網(wǎng)上查一下美洲、歐洲等收藏中國文物之最的各大博物館的藏品可窺一斑。
所以,民間藏有大量古玉藏品,更不乏有很多精品、孤品!
之所以有如此數(shù)量眾多的古玉收藏,民間才有眾多藏而不露的鑒玉高人,不是不愿意露頭,而是害怕觸及國家法律的紅線。
既然如此多的藏品和鑒玉高人,我們?yōu)楹尾环砰_政策,在國內任其發(fā)展和交流呢?只要文物不出國門,那就萬事大吉,否則嚴懲!
如何重視民間收藏的地位呢?
其一,國家應大力宣傳和弘揚玉文化,讓更多的民間愛好者參入到古玉文化的研究當中;
其二,國家應設立一個管理民間古玉組織的機構,制定相關的法規(guī)和措施,時刻保持兩者之間信息流的溝通,必要時給予一些政策和經濟的支持,鼓勵和正確引導民間古玉收藏,讓其民間組織發(fā)揚壯大。
其三,可采取拿館藏品實物和玉文化理論考試的辦法,公開選拔一批民間鑒玉高手,讓他們成為民間藏玉和國家研究組織間的一座橋梁,有必要給予真正的民間鑒玉高手一個合法合情合理的地位和待遇,讓他們參入到學院派專家學者研究古玉的隊伍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巧妙地把民間收藏和官方玉文化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勢必會更有利的推進中國玉文化的發(fā)展。
我相信,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重視,民間有志之士對玉文化的推動,古玉的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堅信:國家對古玉藏品及收藏隊伍的重視也就順理成章、順其自然。我們呼吁,也熱切期待!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