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國雄 閩山閩水總宜人 250×192cm
第一次看到徐國雄先生的作品,不是在大陸,而是在那遠隔千山萬水的大洋彼岸——西雅圖,油畫家布朗先生的家里。
去年7月的一天,我到布朗先生家中作客,客廳中一張中國山水畫赫然在目,“一首東方的詩”,布朗先生指著畫說。
這是一幅題為《晨曲》的充滿中國南方氣息的畫。一個寧靜的小山村,村后是一片碧波蕩漾的竹的海洋。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穿過村莊,穿過竹林,一直通向云霧深處。山谷里梯田鱗次櫛比,辛勤的人們大清早已在勞作了。站在畫前,你能感覺到那山花爛漫而彌漫的香味,山村田野間散發的那種熟悉的泥土味。而那歡快的小鳥,正自由自在地飛翔著、歌唱著。
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有緣千里來相會。時間過了兩個多月,我回到祖國,隨幾個朋友到莆田湄洲參拜媽祖。機緣巧合,認識了我久仰的畫家——徐國雄先生。而喧囂的大都市的我們神往不已。而最令我這個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人感動的,則是徐國雄先生是一個為人實在、謙虛而積極的青年畫家。他努力學習北京畫院張仁芝先生和前輩大師們的繪畫技巧和創作精神,因為他的勤奮,他的畫技精進,畫品日高。
石魯先生說:“一手抓傳統,一手抓生活。”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寫道:“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草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自然,則韻致風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徐國雄先生正是這樣來要求自己的。他以豁達的心態領悟傳統繪畫的精義,又以敏捷的思維,汲取外來的營養。他經常外出寫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用獨特敏銳的觀察力,描寫自然界的風風雨雨,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他長期研究傳統,苦練書法。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但給他以無窮無盡的文化知識,繪畫要領,也賦予了他剛健有力的書畫功力。他以書法入畫,力求線與面、干與濕、動與靜、順與逆、急與緩、輕與重、拙與巧、方與圓、開與合、提與頓的強烈對比,攫取筆墨構成的最佳效果,畫中題跋也無不取諸懷抱。書亦畫,畫亦書,書畫交融,相得益彰。顯然,他的畫所達到的境界是書卷的積累,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是高文化層次的產物,所以耐人尋味。
“誰不說俺家鄉好”。是徐國雄先生畫中所要揭示的,正是這一主題。他不蹈前人覆轍,一味畫那些名山大川,也不追慕那超塵出世的幻象,而是把賴以生存的鄉土故里視作生命之根。小橋流水,山泉飛瀑,竹林靈石,幽谷碧潭······家鄉的一草一木,他反復觀察、研究,然后用他獨有的藝術語言,編織出一幅幅富有鄉土氣息、時代意識的畫。這樣,他的畫已不僅僅是客觀對象的代言人了,它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一種奔騰的氣勢,一種崇高的理想,一種頑強的精神了。他的畫之所以感人,正是因為他把對家鄉的深深依戀和對祖國河山的深深愛戀這一真摯的感情投入到創作中去,使他的畫獲得了一種感人的神韻和內涵。
是的,徐國雄先生的一幅幅畫,就是一首首“東方的詩”。欣賞他的作品,就像品龍井茶,芳香、甘甜,醒神而又回味無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