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和,中國青銅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博物館研究員,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研究方向:雜項。著作:《金銅小佛像》等。
中國文物網:佛像斷代和鑒定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些什么?
黃春和:佛像的斷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區別的,主要還是看造像的風格,每一個時代佛像的風格不一樣。所謂風格應該說是一個綜合的東西,它涉及到一些整體的審美和局部的技術特點。比如說審美,每個時代的面向不一樣,胖瘦不一樣,南北朝的造像一般比較輕盈飄逸,隋唐的佛像豐滿端莊,以后遼宋的造像就比較寫實,樸實自然,等等,這是總體的風格趨勢。而佛像時代的鑒定,主要就是從風格入手。從鑒定學的角度,一些細部的特征,比如力度、線條,南北朝、唐代的線條,就像我們欣賞書法一樣,它的線條可能顯得深厚一些、有力量一些,明清的線條可能就顯得綿軟一些,這是細部特征。
實際上佛像鑒定最難的是真偽,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講,一件東西真偽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因為真偽直接和文物的價值掛鉤,這個價值包括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也有經濟價值。很多做考古的人,也做佛像藝術研究,應該說他們從事這個工作一輩子,但是不一定能夠看懂佛像的真偽。因為他們接觸的東西都是真的,從來都沒有從鑒別真偽的角度琢磨這個問題,也沒有走到市場這一領域來,所以主要還是研究,通過研究來考證過去的文化面貌、風格等,從事物的角度來發掘更多的歷史信息。而其他的沒有佛像基礎的人們,知識面和見識面就會更窄一些,所以鑒定起來就更難了。

佛說法像

黃財毗沙門
中國文物網:目前有關佛像鑒定中運用的現代科技手段占有多大的比例,這對佛像鑒定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黃春和:國家博物館有一個檢測合金的技術,有一些東西可以用科技手段來進行檢測。
我曾經跟別人探討過這個問題,我們憑經驗可以說好象不太符合科學,因為有一些東西只能心領神會,像一個人喝酒一樣,涼熱只有自己知道。有一些是經驗的東西,經驗這東西有時是超出科學的框架,這些東西沒有固定的推理,沒有固定的分析,沒有可以拿捏的步驟。說起來有些人不相信,鑒定在某些角度是沒有公式、定理的,我們也沒有辦法解釋,有時候就是憑借經驗,是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形成的眼力;除了經驗,還要有一些悟性。
悟性其實很玄,說起來可能更加形而上。我在跟別人的接觸當中經常談到。其實悟性就是一種駕馭能力,就是直覺。悟性需要知識的基礎,經驗的基礎,最后就直接體現在直覺上了,佛教里面講的直覺,其實這就是一種悟性,就是我們跟器物接觸的一瞬間,沒有經過任何思考而產生的判斷,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悟性。對于鑒定來說,我很強調悟性,很多學鑒定的人,他學了一輩子,做了一輩子,他接觸的東西和研究的高度、深度都是一般人很難比的,但是在看東西上還是經常容易犯錯誤,就是他的悟性還不夠。
中國文物網:近幾年來規范中國文物市場呼聲也很高,其中有一種聲音就是針對規范專家鑒定。現在專家出具鑒定證明是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就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導致我們買到假的東西也很難追責。
黃春和:其實這個問題要說起來,確實規范有難度。現在文物收藏牽扯的面太大,不僅僅是做文物工作的人涉及到鑒定,圈子之外的人也同樣涉足到鑒定。鑒定不是一個非常單純的東西,這涉及到整個社會面,怎么樣拿出一個更加有效的辦法來控制鑒定者、鑒定專家,這是很重要的。
這種規范不能用一個完全統一的尺度,但是可以用一個相對寬泛、但可以達到的目的方式。現在的鑒定可以說基本上是混亂的狀態,只要在工商注冊了,監管部門稍微有一點關系得就都可以開鑒定公司,文物系統完全市場化了,沒有統管起來。在我來看,這個問題其實上可以首先從鑒定人的鑒定資質來著手,最起碼對他的職稱、學識要設一個門檻,要正本清源。我們可以將全國文物系統工作者的資質、職稱和成果公布出來,最起碼讓社會去監督。
中國文物網:不可移動的佛像和可以動佛像的保護各自需要側重的是什么?
黃春和:不管是可移動的佛像還是不可移動的佛像,其實我們講究還是要分材質。材質最多見的就是銅造像、石雕造像、木雕造像、泥塑造像,這些東西保護起來,主要還是根據材質的損壞特點來進行保護的。石雕造像防止風化;銅造像主要是防止生銹;木頭造像怕潮濕、腐朽和蟲蛀,等等,主要還是依據它們材質的損壞規律來分別對待的。

須彌山大佛
中國文物網:影響佛像收藏價值的因素都是什么?當今熱衷收藏佛造像的藏家,更應該從什么角度來真正把握佛造像的價值所在?
黃春和:很多藏家都很喜歡佛像收藏,包括過去喜歡藝術品收藏的人,很多人也都涉足過佛像的收藏。其實佛像應該說已經獨立出來了,成為市場上一個比較有影響的門類,所以在市場上、在拍賣會上可以看到佛像作為一個單獨的門類,每年幾乎都有專場,最多的時候大概在2007年達到了8個專場,市場表現得非常的突出。
人們對佛像感興趣,很多人以為是從信仰的層面出發的,而實際上理由是多方面的,信仰只是其中很少的一個層面;在我看來,信仰是一個基礎,很多人看待它更覺得少一個吉祥之物,是向善的表現;而收藏佛像更多的層面還是從本身的藝術價值來考慮的,因為只有這些價值才能跟經濟價值掛鉤。
佛像藝術實際上也就是雕塑藝術。佛像本身作為一個藝術品,它體現的首先是一件雕塑品,它雕塑出來的東西體現的是一個精神的風貌,一個人物的風貌,人們看著他,從它身上看到的東西相比較一件普通的古董來說,要更多一些。很多年前我跟一位老先生交流過,他就非常喜歡佛教,他說佛像跟別的東西不一樣,它擺在你面前可以同你交流,跟活的一樣,其它的東西就是一個擺件,沒有生的氣象,而佛教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來自古代的人面對面跟你交流,所以它能夠反映古代的信息更多一些。

中國文物網:你覺得現在的佛像藏家,對佛像真正的價值領會是什么情況?
黃春和:這個問題應該說是一個大問題,相對而言真正的藏家里面,現在很多人也談到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能說要求藏家有太高的精神境界,我主張兩方面兼顧,一個是收藏,一個是投資,兩者都要兼顧到。
收藏,更多的應該有一個精神的東西在里面,收藏還是要會欣賞它,學習它。而投資這一塊首先應該說不必避諱,藏家收藏一件佛像很多也是通過購買的渠道,因此首先也要考慮到這件佛像價值的比較,這也是應該的。
關鍵很多人在這一塊做的不是很好。如今市場的情況也比較復雜,很多藏家表面來看是在收藏,但是他基本上也不太關心藏品,買完佛像就放在那里做長遠投資,可能三年五載都不會拿出來。所以他表面上看是一個藏家,但是他不去欣賞,也不怎么學習它,就放在那不動;還有一部分藏家,他們太注重市場的炒作,根本沒有從欣賞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好好的學好,這些人一旦涉足市場以后,就很容易形成文物市場販子一樣的行為。
市場行為都是一個變換的過程,它不代表恒定的價值,市場價格的表現也不是文物的真正表現。很多人總是被市場的表面現象迷惑,老跟著市場跑,跟著市場買,跟著市場賣,這是不對的。我們首先應該從自己做起,你自己首先要把自己武裝起來,要打一個學習的基礎,要建立基本的認識,這樣一來收藏也好,經營也好,對文物市場也會起到良性發展的作用。
中國文物網:相比較當代藝術的創作,當代佛造像在藝術、宗教以及收藏價值上,同過去的佛像還有沒有時代的關聯?
黃春和:應該說從總體上來講,當代的佛造像還是在繼承過去、模仿過去。主要是模仿明清時代的佛造像,應該說沒有太多的創造和發揮。可能后人才能發現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格,但至少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我們當代的風格。這些年慢慢形成的為寺廟雕像的一些固定工匠,首先從雕塑家的素質來講,跟古代的工匠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現代的額工匠基本上是按照佛教里的經典去做,首先要遵從寺廟主人的意志,因此加入工匠個人思想和藝術的成分還是比較少的。過去做像,首先他是很虔誠的,也非常用心,而經濟價值則是放在第二位的;但現在做像,首先是為了完成任務,一個雕像賺多少錢,制作目的不一樣。過去做像是要表達一個心愿,施主的心愿,雕塑者也在奉獻一種心愿;我們現在造像都是為金錢而造像,所以造出來的東西再漂亮不過是工藝漂亮,還是缺乏內在精神上的東西,沒有在一個宗教的理念下制作。
中國文物網:在您所鑒定過的佛像里,有沒有模棱兩可的情況呢?遇到這種情況您是怎樣對待的?
黃春和:我想從我的角度來講,現在高科技的手段花了很多功夫做出來的東西,確實能夠做到以假亂真,現在可以做到,但是里面缺一些韻味,這個韻味就是有歷史的東西,他可以做的很像,也確實能做到95%以上的東西,這樣的東西我們只能說是模棱兩可。
但是,一件文物在歷史的過程當中,經過很多人的觀摩,手摸,發生在它身上的經歷就會賦予它一種歷史的痕跡。我們現在的仿制品雖說很多可以做得以假亂真,但是還是會有蛛絲馬跡留下來,這些就是歷史賦予它的。
對于這些高仿品,實際上可能它也具有了相當高的藝術工藝和價值,但是我們要做的還是想把古代和現代區分開來,因為這里面直接牽扯的就是,市場價值。而制假者仿制文物的初衷還是想要從市場的角度混淆新舊,賣出歷史的價錢。
模棱兩可的情況可能都會碰到,模棱兩可的情況有可能是真的,我們不能一下子做出一個決斷,但是這個東西也不能完全槍斃掉,我們可以將它歸到模棱兩可里面,繼續來確定它的身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