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螭龍博古套壺
工藝美術師徐瑞平,1962年出生,1982年進紫砂工藝廠,1983至1985年曾兩次進中央美術學院深造,自幼好書畫、擅陶藝,尤擅創新,1986年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門下學藝,并得到親授和真傳,憑借自己的勤勉及扎實的功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作品多次在海內外精品展中頻頻獲獎,并被各級文物館、博物館所收藏。
瑞平說藝
紫砂花器在整個紫砂藝術的殿堂中以其獨特的華麗絢美而聞名于世。它的藝術手法秉承取法自然的原則,追求把自然美景融入紫砂造型藝術之中。
據徐瑞平介紹,紫砂業界的花器作品,大多以單壺為主,一般都是依照花果鳥蟲的自然形態進行主觀或者抽象地藝術造型塑造。對于自然景態的塑造相對來說往往比較少,而運用紫砂壺組合造型來表達自然萬物美態的紫砂藝術就相對更少。

松鼠葡萄壺

七世封侯提梁壺
紫砂業界有種說法:最巔峰的藝術大多總是在單壺中產生,這樣更能體現最純粹的紫砂藝術。當然,藝術手法與內涵趨于完美的單壺,自然達到了紫砂藝術的巔峰,但同樣程度的組合壺型也同樣可以登峰造極。徐瑞平說:“兩者相比而言,也許組合套壺局部的某個壺型比不上單壺塑造的藝術價值深度,但組合壺型也同樣是巔峰之作。組合壺型的優勢在于‘組合’二字,這所謂的‘組合’并不是簡單膚淺的拼湊,而是互補映襯的表達,局部往往并非精美絕倫,但通過整體性的藝術畫面和諧而趨于完美。往往花器組合壺型能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展現一些單壺難以描繪的豐富華麗的藝術畫卷。在整體畫面塑造上,我覺得花器組合壺型具有一般單壺不具備的美。”
組合壺型雖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但作為傳承這門藝術的工藝師應該如何完全體現它的價值,,徐瑞平特地和大家分享他通過多年的藝術探索實踐的幾點經驗體會。其一,工藝師必須培養塑造敏銳的藝術"嗅覺",能在瞬間抓取把握周邊生活中的一切美麗畫面,無論自然景色還是生活狀態。藝術源于生活,紫砂花器藝術更是如此。紫砂花器藝術定位于直觀或者抽象地提取自然萬物的景態,從而進行藝術塑造,因此它與平常生活的聯系更為密不可分。生活中展現的美好事物往往是容易凋逝的,因此對于紫砂工藝師而言,具有捕捉瞬間畫面的能力尤為重要。此外,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點滴片段畫面,通過藝術者具有的藝術素養進行意識組合表達。往往也能創造出美好的藝術雛形,而這種所謂的藝術創造,與其說是創造不如說是得益于平常生活中細微的畫面捕捉,這一切都跟工藝師敏銳的藝術嗅覺息息相關;其二,工藝師必須具備深厚的畫面構造能力,許多花器工藝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美術繪畫功底。善游者方能暢游。雖然藝術源于攫取生活的畫面,但生活中的畫面往往和藝術表達上的畫面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這就需要藝術塑造者進行一些藝術的修飾;其三,工藝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紫砂技藝功底。這是進行紫砂藝術創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玉蘭套壺
徐瑞平認為,對于從事花器組合壺型創作的工藝師來說,在日常的藝術創作中應該確立幾點藝術目標:對于花器組合壺型整體藝術畫面的把握,除了華麗的藝術美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整體畫面的和諧感了。相比較而言,往往和諧能展現美麗,但偏于追求華麗而不注重和諧,往往并不是美麗,而是堆砌。如何做到藝術畫面構造的和諧?這就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磨礪及更深度地貼近自然。既然藝術取自于自然,就必須完整把握自然的和諧。
徐瑞平坦言,欲“和諧如畫”必先“和諧而畫”,這是他從事紫砂花器組合壺型多年創作而得出的最主要心得體會。(長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